“哈哈.....” “诸位,快快请起。” “吾得诸君,则帝业可成矣。” 苏成睿谦虚的说道。 他都已经能够想像到自己未来坐在皇宫的龙椅上面,左拥右抱,封赏百官,指点江山。 一念及这些,他亦是十分激动,兴奋。 “谢主公!” 五人说道。 之后,苏成睿在拜将台上,开始册封任命: 赵子龙为大将军,统帅三军,亲掌五军营中军100,000兵马。 于谦为上将军,统帅神机营,直辖【风字营】和【林字营】。 擢升陈庆之为上将军,督帅三千营50000兵马。 于禁为左将军,为于谦副手,掌控【山字营】。 夏侯渊为右将军,为于谦副手,掌控【火字营】。 许诸为右将军,统帅五军营“左武卫”50000兵马。 樊忠为右将军,统帅五军营“右武卫”50000兵马。 之后,也将其余的各部武将一一进行册封任职。 在拜将册封之后,一应的武将们带自各部各归其营,开始安顿下来。 至于苏成睿则在临时的王帐里面召见赵子龙、许诸、雨化田等新近册封的武将,他在谋划对吴家的行动。 “诸位!” “坐!” 苏成睿坐在上位,他指着两侧的椅子,吩咐起来。 “诺!” 赵子龙等诸将闻言依主次坐下。 静侯其指示。 “今本王收到秘报,叛军将领唐通伪装入城,收买京营提督吴襄这老贼,意图里应外合,背叛大明。” “此事本王绝对不能坐视不理。” “子龙!” “本王和雨化田带人前往杀贼,营中军务由你暂代。” 苏成睿说道。 “主公!” “一个小小的吴襄,子龙带兵前往即可,你是千金之躯,不可轻易涉险的。” “还请三思。” 赵子龙拱手说道。 “子龙忠勇,本王自是明晓。” “不过,此事关系重大,必须亲自前往,至于本王的安危,尔等放心。” “一些宵小还休不得本王。” “子龙,于谦,庆之,尔等贵为三营的主帅,本王在离开前,有些事情嘱咐你们。” “在本王离开之后,你们整训兵备,做好准备。” “随时准备出兵。” “杀闯寇!” “兴我大明!” 苏成睿特别嘱咐起来。 “诺!” 诸将拱手说道。 “于谦!” “本王为给你们神机营准备了2000门的红夷大炮,还配有专属的炮车,便于移动,接下来,你们好生的熟悉其操作。” “一旦开战,你们将成为主力,给本王好生的消灭贼寇,懂不?” 苏成睿说道。 “诺!” 一听有新式的红衣大炮,数量还是2000门,于谦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些全都是攻城掠地的大杀器。 ....... 京师! 紫禁城,皇极殿。 (早朝正在进行中......) 大厦将倾! 一众文武面如死灰,失魂落魄,无精打采,近乎绝望,他们没有半点儿的生气。 “......” 崇祯帝同样也处在绝望之中。 有些彷徨的坐在这一张代表天下至尊权力的蟠龙宝座上面。 沉默! 一个偌大的朝堂,一时间鸦雀无声。 静悄悄的。 压抑! 如今,在朝堂上面的文武大臣们全明白,这个时候,谈什么政务全是在扯淡,为今之计,如何应对城外的闯王贼寇,方是最重要的事情。 兵临城下! 京营败落,禁军废弛。 大明朝内无可用之兵,外无勤王之师。 亡国亦在顷刻之间...... 三公,内阁大臣,六部官员,均在缄默。 “陛下,闯贼攻势日大,臣请陛下以天下计,以江山计,立即组织人手,轻装离开京城,臣相信在禁军的忠勇护卫下,一定能够杀出血路,经山东,南下应天府。” “陛下在,则大明在。” “请陛下三思。” 礼部侍郎,顾同出列,躬身一拜,而后进谏起来。 字字泣血,犹如杜鹃哀鸣。 一切赤诚。 此人也算得上是一位忠勇为国的官员。 在今天这样的情形下,还胆敢出来死谏朝堂,勇气可嘉。 此乃忠臣也。 如今,京师危如累卵,士气低迷,人心惶乱,死守这是万万守不住的。 城破,也就是一两天的事情。 为今之计,唯有战略转移,只要大明崇祯帝还活着,大明朝就不会灭亡。 一旦崇祯帝顺利的离开京师,前往应天府即位,一切都还能够来得及。 大明复兴亦有望也。 江南地区,经济繁荣,一应的税赋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人口众多,还有不少可战的军队。 比如说,史可法的军队。 江南的民心,尚可用也。 借助长江天险,还能用来抵御闯贼的南下,大明亦能延续下去。 此乃当前最佳的选择。 “兵部!” “这个......” “送往山海关的诏令还没有回信吗?吴山桂还没有率兵回救京师吗?” “还有,吴爱卿在否?” “如今京师的防御又是何等的情况?” “闯贼?” ...... 蟠龙宝座上面,崇祯帝满心忧虑,自闯贼克大同,进逼【昌平城】,而后兵围京师以来,他一直没有合过眼,这头发都白了一大半。 他如今将所有的希望,放在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身上,在京师,他任命吴襄为京营提督,负责京师保卫战。 大明的兴衰,一切的希望,他全数放在吴家人的身上。 不得不说,还是挺悲凉的。 英雄迟暮,不外如是。 可怜。 “回禀陛下!” “暂未收到来自山海关的呈报,有可能是传诏之人在路上发生了意外。” “所以......” “吴大人提督京营,正在前线督战,没有前来上朝。” 一位值日官,出列,汇报。 他这话说出来,虚头晃脑的,没有半分的可信度。 一片推托之词。 荒谬! “吴襄未上朝,可有告过假?” 崇祯帝强忍着心里面的愠怒,问道。 什么狗屁传诏之人发生意外,还不是在忽悠朕? 朕这次是错信这个吴三桂? 什么忠勇之将?全都是在扯淡...... 虚伪! 扯皮! 搪塞! 此人分明就是包藏祸心,狼子野心...... 心怀鬼胎! 可恨! 他虽然刚愎自用,但不是傻瓜,山海兵和京师不过一日的路程,传诏之人全都是身经百战之人,怎么可能会到现在还没有回信? 一切不过是托词罢了。 可恶! 还有,这个吴襄,原为辽东总兵,“大凌河一战”,此人当了逃兵,他亦是顾念吴三桂的面子,方才任命他为京营提督,负责保卫京师。 不成想...... 如今国之危难,他竟然连早朝都不告假? 大胆! 狂妄! 一群悖逆之臣,吴襄和其子吴三桂...... 一丘之貉! 伪善! 该死。
第6章 大明将倾:崇祯皇帝的绝望(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