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而,上东京的行程,只好再被推迟。好在资善堂今岁的课业依然接近尾声,而那位给寿春郡王赵受益讲解儒家经典的大儒,也要到岁末才会离去,至次年春,李贤方能以讲师的身份,补上对方的空缺。
尚有四个月的时间,就算是步行,也足够到达东京城。
这样下来,李贤反而不着急了。乐于在冬日内,原本北方大部分地区还要温暖的应天府,多陪陪父母妻女。
每天早上除了数十年如一日的沿着街道小跑两圈,再做两套广播体操外,李贤还会用一个时辰去往最近的驿舍拿来各地送来的简报,加以熟读,了解一些各地近端时间发生的大小事。
简报又名“大宋日报”,乃是在去岁,大中祥符九年由李贤向时任东京国子监的院判,也是老熟人,前西京国子监的主事人王旭写信,阐明建立大宋民间简报的重要性,以让大宋人都可以参与到治国理政之中。
其实早在景德四年,李贤就给王旭提倡过,以建立专门的报社,为国子监赚取“外快”的事。只是这么些年,王旭在赵官家的一力支持下,变革国子监及天下官学,忘了这茬。
正巧于之去岁,澄迈书院工科馆在几名大匠导师,及荣誉山长李贤的主持立项下,研发出了更为实用的印刷术,成本尚不足现大宋流行的印刷之术的一半,且在后续的研发中,还出现能呈现出彩色效果的印刷纸张。
尽管这种彩色的纸张,早在前几年的富贵钱行的行票中已有使用,但真正的应用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还是第一次。
作为朗读的简报,当然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只需能读就成。
成本的下降,加上对大宋百姓和读书人的启迪,王旭心动,后请示了赵官家,并由政事堂同意后,于国子监内兴建了新的印刷作坊。其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大宋书局,便是从尚书省挑选些各地发生之事,由国子监的监生们统一排版印刷管理,后通过驿站放送到大宋的上百个主要治所之内。
运输的距离,导致了长达数月乃至百年的时间差,但这并不妨碍大宋日报的销售。
即便是一张薄薄的纸张,卖价可够一个普通人吃上半月的饭食,但也不乏有人在驿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