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赐名郑成功,又允许其加入如此机密的火器研究小组,可见大明皇帝对他的重视与信任,未来一定前途无量,拉近关系有好处。
“汤学士见笑了。”
郑成功蹲在一门新式火炮木模边,继续测量研究,手中拿个本子在记录和计算。
“敢问昨夜战果如何?”
汤若望问道。
“惊人。”
郑成功头也不抬的回应。
汤若望其实是想问具体情况,他想知道确切的伤亡与斩获的数目,以及谁幕后策划,谁执行,怎样执行,等详细信息。
据他所知,所有数据比对,野战时,明军不可能是清军对手,更不可能只用三千骑就把清军粮草烧掉,还突袭了大营,杀得清军落花流水。
他起床后,听到传言,完全不相信。
但昨夜有大战,他是知道的。
由于他完全在决策层之外,毕懋康与孙和鼎只同他研讨,却不肯把新式火炮数据分享,讳莫如深,显然是防着他。
昨夜那样的大战,应该商议酝酿了很久。
可是,他没听到任何风声。
甚至战斗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他都蒙在鼓里。
却听说,昨夜孙和鼎与郑成功都出城参加了战役,在上山防御工事里负责指导火器营,当然也是学习。
真正的火器研究者,也要有宝贵的实战经验。
才知道战斗时,真正的火器使用状况,以及战士们对火器的反馈。
身处战火纷飞的现场,看到的,感受到的,远远比那些枯燥口述与文章来清晰重要。
关于战况,孙和鼎口风太紧,必然问不出所以然。
于是,他准备等郑成功起床后,问一问。
郑成功却先他一步到来。
看样子郑成功是经过昨夜战斗,得到一些数据与形式火炮做参照。
汤若望想了想,又道:“听闻,一共斩杀了上万清军,又烧掉清军粮草营,仅付出一千多人伤亡的代价,郑少帅可知传闻是真是假?”
“差不多吧。”
郑成功依然惜字如金。
皇帝陛并没有隐瞒战绩与伤亡的打算。
正常情况下,打了胜仗,也当宣扬,以壮大明声势,何况是这创造历史的惊人战绩。
回想昨夜战斗,他在山上看着皇帝陛下身着金色帝王战甲,只领十八黑骑,身先士卒冲向清军精锐,浴血奋战,勇不可当,所向披靡。
那震撼场面,现在想起,心中仍激荡不已。
但皇帝的神勇奋战,却也是他们做臣子的悲哀。
这么多的帝国,要靠皇帝亲征,并且皇帝亲自谋划,亲自领军上战场血战,才能赢得一次大胜。
不悲哀吗?
食君俸禄的臣子不感到羞愧吗?
大明难得出一个千古明君,万一有个闪失…………
当夜,郑成功耿直的发声说破:
“臣子无能,让天子艰险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