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辛德勒打算通过这位军官的帮助,前往华沙开设一家专门生产军用物资的工厂,听说那边会有大量廉价的犹太劳工,在如今欧洲工人工资高涨的情况下,这可是极为难得的稀缺资源。</p>
正是在这场,改变了辛德勒未来人生道路的聚会上,他意外地遇到了一位来自华国的外交官,这个操着一口流利日耳曼语的华国人,用他风趣幽默的谈吐和特有的儒雅气质征服了辛德勒,两人经过这场聚会,也算成为了比较聊得来的朋友。</p>
这时,随着大荧幕上字幕的出现,观众们终于意识到,这居然是一部纪录片形式的电影,影评人们手中的钢笔也加快了速度,笔尖摩擦在纸面上的“沙沙”声,在安静的放映厅内瞬间清晰了起来。</p>
镜头一转,辛德勒的这位华国朋友,居然在整个欧洲都对犹太人袖手旁观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向走投无路的犹太人,打开了逃亡华国的大门,随着越来越多前往华国的签证,出现在维也纳犹太人的手中,nc政府中对他的不满也日渐上升。</p>
在两人私下的交流中,辛德勒曾向何峰山询问过,他这样做的理由,这位年轻的华国外交官,只用两句话,就解释了自己所有不符合潮流的行为。</p>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我们华国人的道德观。”</p>
“同情心,是人性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我们不应该埋没它。”</p>
终于,在为犹太人签出数千份救命的华国签证后,何峰山在日耳曼政府的抗议下,被调回国内,辛德勒也在送别这位朋友后,搞定了位于华沙的搪瓷工厂,即将去展开人生的新旅程。</p>
如果说,辛德勒当初来到华沙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哪怕明知道他所给出的每一个工作机会,都足以帮助一个绝望中的犹太家庭,他也并没有在意,小小的善意并不影响他身为一名资本家的身份。</p>
但当1943年,当地驻军开始血洗犹太人聚居区的时候,辛德勒内心深处那颗名为同情心和善良的种子,瞬间长成了参天大树,那个红衣小女孩的死深深刺痛了他的良知和人性。</p>
作为这部黑白影片到目前为止,唯一出现过的色彩,那名穿着红衣的犹太小女孩,成为了压抑到极致的气氛中仅有的亮点,镜头下,她的天真活泼,终于让观众们稍微放松了下来。</p>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