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组是速度也比较快,但是在传递水的时候差点洒了,导致后面的同学太过注意不能洒水而减慢了速度。
最终,一组获胜。
“让我们恭喜一组同学获胜。”一片稀稀拉拉的掌声。“我想请一组同学来介绍一下经验,就你吧。”
被叫起来的同学正是刚才要求换容器的学生。
“我们商量的时候发现装水的塑料杯太软,特别容易把水挤出来,于是我们就用碗来装水,虽然水也会洒出来,但是用碗装就避免了手把水挤出来。”
二组三组的学生恍然大悟,纷纷表示原来如此。
青辰把自封口塑料袋的拿起来,问:“一组同学,你们为什么不用碗装空气呢?把水装在袋子里不是更好?”
无人应答。
青辰转向其他组,接着问:“你们也想想,这样做行不行?”
还是没人应答。
等了十几秒也没人答,青辰只好揭晓答案了。
“好吧,我来说。大家刚才都传递过空气,我想问问你们,我们摸得着空气吗?”
几个学生说:“摸得着……”
更多的学生说:“摸不着!”
“我们摸不着,而且我们还看不见它,我把它倒进碗里。”说着,青辰打开自封口塑料袋,像倒水一样把空气倒出来。“可是你们看得到吗?”
“看不到……”
“那你们能保证传递一圈过来,碗里的空气还是最初的那碗空气吗?”
学生们摇头。
青辰最擅长的就是循循善诱,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就把学生给带进去了。
“所以我们为了保证空气的原汁原味,能用碗,或者塑料杯装空气吗?”
“不能!”学生们都听懂了,回答得很干脆。
“那么,通过刚才的游戏,大家能不能说说石头、水和空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青辰一一予以评价。
“同样的容器,传递不同的物质,效果不同。同样的物质,放入不同的容器,传递的效果也不同。这与物质本身的特点有关系。尤其是空气,空气比较特殊,虽然空气可以被传递,但它不易被观察,容易泄漏,也不容易感受它的质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下空气。”
青辰用课件放出两个问题,“你认为空气有哪些特征?你怎么知道的?”
然后从口袋里拿出一个超大的塑料袋,装满空气之后扎紧,让学生们传递,每个人在传递的时候都去摸一摸,托一托。
最后学生能说几个青辰在黑板上就写了几个,可能是因为通过塑料袋,有好几个学生说“空气软”,导致青辰不得不解释一下是因为摸的塑料袋软,而不是空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