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机关太多?
这两座帝陵里都有哪些机关啊?”
“公安机关!”
“噗哧......”
洛冉闻言绷不住笑,合着张魁这是在跟自己说冷笑话呢......
接着,张魁言归正传,郑重说:
“洛冉,我人现在位于天福省的一片山地,就在我给你打这通电话不久前,我在山上找到了【王景弘】的墓葬!”
“王景弘,王景弘……”
洛冉口中念叨着,同时在脑海搜索有关这个人名的记忆。
少顷之后,张魁兴奋说:
“洛冉,王景弘这人的名字在历史上不是那么出名,一时间想不起来很正常,我还是特意用手机上网查了下,才知道历史上原来还有这么一号人物;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把我吓了一跳,王景弘他是明朝人,一生都在追随郑和,与郑和感情极深,两人整日几乎形影不离;
当年郑和作为主使,奉旨七下西洋,而王景弘则是郑和的副使,是郑和的左膀右臂,两人一同率领浩浩荡荡的出使船队,遍访了当时的西洋诸国!”
唰!
听到郑和的名字,洛冉面色骤变,因为郑和这两个字,与《永乐大典》的联系密不可分!
据传,当年永乐皇帝派郑和下西洋时,浩浩荡荡的千帆船队之上,满载着大明王朝的奇珍异宝,诸如丝绸、瓷器、茶叶、黄金、白银、麝香、樟脑等等。
除此以外,还有号称古代社会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这部书才是整个船队最珍贵的宝贝!
张魁没有卖关子,直截了当继续说:
“洛冉,我在王景弘墓里发现了一块墓志铭石板,上面文字除了记述他的生平信息之外,还特别提到了他的知己好友郑和;
石板上说,郑和在大明宣德八年(1433年)第七次下西洋返航时,于德里苏丹国(今印度)西海岸【古里邦国】去世,王景弘与船员们遵循郑和临终前的遗志,将他的尸身就地埋葬在【古里邦国】;
宣德皇帝知晓这件事后,感念郑和一生为大明一下东洋(612章)、七下西洋,劳苦功高,特命船队将所携《永乐大典》正本作为陪葬,一并随郑和下葬!”
闻言,洛冉并没有想象中的喜悦,而是猜疑道:
“张魁,王景弘的墓志铭石板上说,宣德皇帝将《永乐大典》正本随郑和一起下葬,但是据《明史》记载,《永乐大典》这部书只有永乐皇帝年间的一部正本,和嘉靖皇帝年间的一部手抄副本,而宣德皇帝所在年代,正好位于永乐跟嘉靖之间;
也就是说,在宣德皇帝年间,这世上有且仅有一部《永乐大典》正本,郑和他虽然劳苦功高,但却不至于高到用《永乐大典》唯一正本给他陪葬的地步;
试想,如果正本被郑和陪葬了,那不等于意味着,永乐皇帝自己都没舍得用正本陪葬?
这显然不符合常理,连自己亲爷爷永乐皇帝都不舍得陪葬的《永乐大典》正本,宣德皇帝又怎么可能用来给郑和陪葬?
而且,如果《永乐大典》正本被郑和带到墓中陪葬了,那后世嘉靖皇帝又何来的手抄副本,他抄无可抄。”
(小课堂:【永乐皇帝】朱棣是明朝第3位皇帝,他的孙子【宣德皇帝】朱瞻基是明朝第5位皇帝,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亚文饰演的就是【宣德皇帝】,而【嘉靖皇帝】朱厚熜cōng则是明朝第11位皇帝,已到了明朝中后期。)
洛冉的话字字珠玑,逻辑条理非常清晰,顿时让兴奋的张魁冷静下来。
“嗯,洛冉,你说得这些很有道理,但眼下我们关于《永乐大典》正本的线索,就只有王景弘这块墓志铭石板的记述;
所以我觉得,要想弄清楚这块墓志铭石板上说得到底是真还是假,我们有必要实地去一趟【古里邦国】,也就是现在的孔雀国西海岸!”
(ps:孔雀国=印度,印度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王朝,名叫【孔雀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