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妹三妹全然不顾,照吃不误。他俩不怕奶奶。
家里的计划粮不够吃,所以是每天早晚吃粥。中午吃饭。
此时家里静静的。只有喝粥的声音在滋滋拉拉响。
母亲终于打破了寂静,说“姆妈,现在外头在动员上山下乡,你阿晓得?”
“报纸上说了好多天了”奶奶说。
“你阿晓得咱屋里啥情况”
“你不要搭我讲,家齐是不会去格。”
“姆妈,你阿晓得咱屋里,有两个下乡对象。”
“那正好,大妹去。”
“大妹刚毕业,年纪小,身体又瘦小,我怕。”
“你怕,怕个啥?”奶奶接着说。“我象她那样大,已经出嫁了,独挡一面,啥个事情不会做?”
母亲不知怎么接奶奶的话。
“大妹是毛Y头,早晚要嫁人的,生的老小(孩子)又不跟我夏家的姓。”
大妹被惹了“亲娘重男轻女,我就是不去”说着哭了起来。
可能奶奶知道自己说漏嘴,又补充说“呆毛Y头,你先去。奶奶帮你寻个城里人,嫁回来不就好了吗!”
大妹不回答,大声哭起来。
在哭声中,奶奶呵斥父亲“你格鲜鲜活死人,也不响,你女儿闹也不劝”
父亲掐掉烟头,“”这个家里全是你作主,那有我说话的份!”
“你要我说,两个字,随便!!”说着就回自己屋去了。
母亲右右为难,屋里气氛不好起来,小妹见姐姐哭起来。也跟着哭了起来。二妹见事不妙。也溜了。
桌子上放着7只没喝完的粥,还冒着热汽。
家齐不吭声,将碗里的粥一一倒回钢精锅。
“姆妈,你哩不要争了,我报名下乡!”
“你说啥?”奶奶倒吸一口凉气。
“我是家里的长子,家里有事我先上”家齐说。
“不来事(不行)!”奶奶说“你要去,我怎么对你地下的爷爷交代,怎么对得起夏家祖宗!”
爷爷自从父亲出事后,觉得是他的,便卧床不起,临终时拉着孙子和老伴的手说“我孙子就交给你了,你要好好对他,否则我在地下也不会放过你”。
想到这里,奶奶拍手拍脚地大哭起来,母亲和家齐劝也用,最后竟昏了过去。
第二天,家齐半天没上班,劝着奶奶。最后奶奶后腿一步,说家齐是夏家门的子孙。要听夏家二叔公,三叔公的意见后再说。
奶奶其实是缓兵之计,实际是向他们求救。
没多久,叔公们的回应来了:现在是新社会了,佬小(孩子)自己的前途自己作主。家族长辈不好干涉。
奶奶听后先是沉默不语,接着大骂叔公们,最后又哭起来。
后背着奶奶与父母商量,先答应奶奶,说是先不签户口,到乡下去看看情况,比如生活好不好,交通便利否。奶奶如有事,能不能当天赶回家。奶奶才答应不哭了。
家齐知道,这是善意的谎言。这世上那有这么随意的事。
第二天晚上,父亲来说街办找他了,说是家齐的名字出自孔子的书,有封资修的含义,应改为叫夏建国。当场就到派出所改了,只是增加了曾用名夏家齐一栏。
父亲关照,从今天起,对外对内都得叫夏建国。
奶奶没理这茬,仍家齐长,家齐短的叫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