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初家
哥仨说好到农场去要与家人商量,夏建国特地关照一初,回家要好好地跟他父亲商量,不要三句话不对,就犯倔。
一初应付着,心里根本不想与他父亲商量,他早就想离开这个家。离开这个残暴的父亲了。
他父亲是个厨师,早年从山东逃难过来,想学个厨师谋生。但他是外地人。初来乍到的,也听不懂本地话。没人雇他。他只能靠自己一身武艺,摆摊卖艺。勉强苟活。
日本人来了,严禁民间卖艺。
他见有新开的日本料理店,便去求职。日本人老板见他人高马大,便想雇他做门店的侍卫以防不测。但他不干,说想学做日本料理。老板一想,也好,明面上收他为徒,实际上拿他当保卫用。
没想到,没多少时间。他便做得一手日本料理,令老板刮目相看。
这家料理店,日本和军人来得多,每当军人来,老板故意让他接待。当看见一初爸如此健壮,军人们喝多了,便要用柔道来比他的中国功夫。出于奈,只能应付一下。日本人输的多,但碍于老板的背景罢休了。
结果,有一次他差点丢了命。
店里从上海来了一名日本大佐,武士出身。自称不落帝国柔道第一人。来店喝酒后与一初爸比武,结果打个平手。大佐高兴之余便要他做副官,并承诺他改为日本国籍。让一初爸准备两天后跟大佐去上海。
这下一初爸犯难了,心想我是来学厨艺的,又不是来投日本鬼子的。如要从了,连我祖宗八代也要被骂死了。
那怎么办?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就带了有着身孕的媳妇坐火车跑吧!可车到南京,看见有日本军人在盘查,手里还举着他的画像。
那怎么办?幸亏他当年从山东一路走来,有丰富的野外生活经验。便带媳妇沿着长江向西走去。一路上雨宿风餐,也不知过了多少天。最后跟着逃难的人到了重庆。
抗战胜利,他带着两个儿子回来了。他原来上过班的日本料理店还在,他便去了店里上班。可没过多久,说是敌伪资产关店了。
于是靠以前积累的人脉和厨艺,他这儿做做,那儿干干。始终没有在一处站脚。
解放了。政府给他定成份为贫民,他心里不痛快,也没办法。
好运来了。公私合营后的第一机械厂资方总工的祖藉是日本,想找一个既会中餐又会日餐的厨师。找上门来。
一初的爸正烦着呢?开条件说自己的阶级成份搞了,应划为工人。
这总工还真当回事了,托厂党总支书记帮忙。结果还真办成了。
连自己都没料到,这一小小的举动为一初爸的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福利。
一初爸生了七个孩子,先生四个男孩,后生三个女孩。
一初在家是老三,上面两个哥哥参了军。陆军和海军。
这老三,最麻烦最头疼。从小就跟人打架。每打一次就会被他爸揍一次。有时不解气,就吊起来用麻绳抽直到喊救命,邻居来劝解才罢休。长到十来岁,他自己找师傅学武术拳击。没多长时间武艺大进。
更可气的是一初与人有私怨打架的很少。大多都是替他的所谓朋友帮忙打架。
由于他是练家子,打起来冲锋在前,勇不可挡。打胜的架不在数次,曾被派出所拘过数回。
但他与人打架有自己定的不打,老幼病残不打。女人不打。不手持凶器。派出所也抓不到什么,关几天。教育教育就放了。
自他认识建国,建国给他讲三国、讲三俠五义等历史故事,还给他讲孔子,孟子、讲论语、大学(当然是建国版的)他觉得自己进步了。
特别是水浒传对其影响最大,觉得人生活着就得忠义仁勇。否则连猪狗都不如。
他提议仨人结成兄弟,歃血为盟。家福不同意,是因为要放血害怕。建国不同意是因为他认为,真朋友以情意为重,不在乎这些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