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梁天舟发出这样的感叹,陶元举道:
“连你都不知道她在做什么,我们就更摸不透了。”
这话不假。梁天舟的任务就是接近藤原纪美,但对她还是不够了解。
“所以我才提议,你派人替我盯着藤原纪美嘛。”梁天舟解释道。
有时候,经常在一起的人,监视起来,反倒不如外人更方便。
你又不是她的跟班,不可能寸步不离。真要寸步不离的跟着她,她该怀疑你的动机了。
这就叫明目张胆地监视,比暗中监视更难做到。
“今天的事,就到此吧。我会继续派人,盯着宪兵队这里。”
陶元举开车把梁天舟送回他自己的车边,两人才挥挥手道别。
……
青山靠江边的一个露天茶坊,遮阳棚下,一个身穿灰布长衫、戴眼镜的中年男子,靠在一把躺椅上,手里拿着报纸,一边看报,一边时不时伸手,从前面的茶几上摸着一包瓜子磕着。
一杯细瓷茶杯,放在茶几上,偶尔也喝上一口。
看他的装扮,不是老师就是报刊编辑,反正就是一副文人模样。
过了一阵,一个同样身穿长衫的青年人,走进茶坊。
在他旁边的躺椅上坐下。
“你来了?”
中年男子放下报纸,对青年打着招呼。
“王先生,我的这篇稿子,你帮我看看,还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青年人把几张稿纸递给被称作王先生的中年男人。
“好,我看看。”
王先生拿过稿纸,细细看了起来,一边看,一边似在思考。
青年人有些局促地坐在旁边,等着王先生给他提建议。
茶坊里人不多,要是外人看来,就像一个爱好投稿的文学青年,被文学杂志社的编辑约见,顺便给他审审稿。
“吃瓜子。”
王先生在看稿的同时,不忘提醒青年一句。
“好。谢谢王先生。”
王先生看完稿子,说道:“这次修改后,感觉比上回的好多了。不错。”
说完,顺手把稿子揣进了自己的衣服里。
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对青年道:“你了解的情况,都在这里了?”
青年点点头:“只写了这一篇,下次有了新的灵感,我再写,写了请王先生提提意见。”
王先生问道:“敌人把炸药运到宪兵队,你是怎么知道的?”
青年答道:“我一个在车渡码头做事的朋友对我说,他看到运送炸药包的车辆过江,也听到司机说要去宪兵队。”
“你这朋友不简单,他能看出运送的是炸药包,还能听懂鬼子的谈话。”王先生轻轻一笑。
青年道:“他从东洋回来,会说鬼子话。不过,都是江湖朋友,他跟鬼子走得近,跟我们不是一路人。”
王先生往躺椅后面靠了靠,笑道:“我没有责怪的意思。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脉资源,你不愧是侦察连连长,干得不错。”
青年忙道:“多谢王先生的支持和鼓励。”
这青年,正是奉命回家的吴平,而王先生,就是两江地下组织的老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