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呢,到时候咱爷俩一起归拢他们!”
“必须的,必须归拢,哈哈。”庞崇又是一阵大笑
不知为何,望着眼前这位言谈举止略带胡匪气息的老人,我忽然想到了去世已久的爷爷。
或许也正是如此,我对庞崇这位舅姥爷,有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行啦,咱别在这嘎哒杵着了。走,上我家去吃酸菜炖大鹅!”庞崇招呼道
“嗯呢,舅姥爷。”
庞崇家离沈园并不远,出门拐个弯就到了。我和庞崇也没开车,溜溜达达的走着去的。
相对比沈家那座层楼叠院、曲径回廊,乍一看尽显所谓传统建筑文化;
实际却没用木框架,甚至连一根木头也没有,全都是钢筋混凝土所建的沈园。
庞崇家的这套宅子,要亲切自然得多,也更能体现文化精髓。
齐整整的柞木篱笆墙,围着前后两进六间正屋,左右两侧各两间厢房,以及马棚、米仓等,一共十六间土坯草房。构成了整套宅院的主体。
土坯,是极具红山文化特色的版筑夯土。
因其冬暖夏凉的特性,外加纯手工打造。这种土坯的造价远超现代砖石。
苫草,是产自龙泉府地区,根茎最为粗壮的龙泉苫。
经桐油浸泡,再用青麻绕经,耐腐烂且结实无比。
传统且讲究的材料,山墙外的呼兰式烟筒,窗纸贴在窗棂外的窗户,以及房檐下挂着的玉米和干辣椒,还有院子当中高耸的索伦杆……
这一幕幕,将东北民居的风俗特色,体现的淋漓尽致。
再加上院门口栓着的那只,正迎着落日的余晖,如老僧入定般闭目养神的东北大黄狗。
庞崇这套宅院,仿佛一幅关东风情的水墨画,很是恬静自然。
进门的时候,庞崇见我望着院子出神,哈哈一笑问我:
“小嘎豆子,你看舅姥爷家整得带劲不?”
“呵呵,贼啦带劲,比沈园看着顺眼多了!”我笑答
庞崇闻言满意的点点头,他边招呼我往屋里走,边跟我说:
“年轻人能耐大小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不能忘本。无论到啥时候,咱都得知道自己的根在什么地方!”
“要说碧波这些有头有脸的人里,我最看不上沈万林,尤其看不上他家那个二小子。
“这小犊子,在外边上了几年学,毕业回来你瞅给他得瑟的。老家这也不行了,那也不行了,连人的脑子都不行了……”
庞崇越说越气,进屋招呼我上炕后问我说:
“头些日子,沈家二小子来找我,你猜他让我干哈?”
“嗯,他找你干哈啊?”我附和着问
庞崇拿起小炕桌上的茶壶,给我倒了杯茶,说道:
“他说我家这套宅子,影响碧波的城市形象,阻碍地方的经济发展,让我把房子扒了重盖!”
“咳咳咳……那后来呢?”我被一口茶水呛到
“我跟那小瘪犊子说,去你奶奶个腿!”
庞崇递给我块棉布手帕,表情很是无语的又说道:
“我就纳闷了,咱家这套宅子在碧波也算小有名气,学校还组织学生来参观过。怎么到了他嘴里,就成影响市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