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萧何抱有怀疑态度。秦朝用法家治国,法家学说根本就和轻徭薄赋一点边都不沾。
“等再过十年你就知道了。”赵不息看出了萧何怀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留下意味深长一句话。
“至于第二条税赋条目繁多,这确是个大问题,不是换个皇帝或者改朝换代就能解决。条目多,里面动手脚空间就大,就算帝王仁慈减税,可难保地方官员不会增加条目胡乱收税。”赵不息继续道。
萧何缄默不语,他自然也想过这一条,可最终也没有想出万全之策来。
赵不息又竖起两个手指嘛,“在我看来,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都有办法可以解决。”
“首先是税赋繁杂,既然繁杂,那就合并征收好了。将田税和其他各种名目税赋合并缴纳,一年只需要黔首缴纳一次税赋,再也不收第二次。税赋只收粮食和钱,不再由里长收取,直接从县中派官吏统一收取,减少程序步骤,也杜绝乡里中可能会出现贪污。”
这个方法在后世有一个很有名气名字,叫做“一条鞭法”,明朝最有名内阁大臣张居正就是因为推广此法而使明朝中兴了一次,要不是张居正推广此法,明朝最少要早亡几十年。
当然,张居正人死政消,他死了没多久一条鞭法就被明朝破坏殆尽,让明朝短暂中兴之后又迅速陷入了土地兼并乱局之中。
“税赋导致权贵富裕而缴纳税赋少,黔首贫穷而缴纳税赋多,根本原因就是口税和徭役是根据人口而非财富缴纳。”
赵不息认真道:“权贵一家五口人,三千亩地,只需要缴纳五个人口税和服五个人徭役,而徭役又能用钱粮抵消。黔首一家五口人,三十亩地,可需要缴纳口税和劳役是和权贵一模一样。同样口税,对于权贵只是九牛一毛,可对于黔首却沉重无法负担。”
“所以为何不将口税和人数分开,而和财产挂钩呢?”
当赵不息说到这里时候,萧何整个人屏息凝气,生怕错过了赵不息任何一句话。
他思考了数十年也没有找到问题和解决方法东西,就在赵不息短短几句话中,萧何看到了一条散去了迷雾光明之路。
赵不息接着侃
侃而谈:“将人头税,也就是口税,和劳役一起并入田税中不就可以了。取消人头税,将人头税部分归入田税之中,地多则多缴纳,地少则少缴纳,无地则不缴纳。这样一来可以减少黔首负担,二来也可以让没有田地黔首可以离开故土去其他地方做工讨口饭吃。”
至于那些做工黔首税赋怎么办?往后再推出个人所得税呗。
这个方法也是后世很有名方法,叫做“摊丁入亩”。
其实很多人认为清朝人口爆炸性增长是因为红薯和土豆引入,可其实红薯和土豆早在明朝就已经进入中国了,可明朝和清初人口并没有翻倍增长。
而且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主食一直都是小麦和水稻,从未将红薯土豆作为主食过,顶多只是在灾年种植作为辅粮。
可实际上人口开始爆炸性增长时间就是从摊丁入亩税收政策实施开始,从雍正前期人口七千万到道光年间人口突破四万万,短短百年,人口翻了五倍多。
同时也杜绝了明朝灭亡根本原因——土地兼并。缴纳税赋不再是按照人口了,而是按照土地,你家里土地多那就多纳税,穷人家里地少那就少纳税,地多占不到便宜。
赵不息话说完,却久久没有等到回应,正当她纳闷时候,萧何才从呆滞中回过神来。
他用一种十分复杂眼神看着赵不息,久久,萧何忽然长叹一声。
“我曾认为自己治理百姓能力已经是顶尖了,殊不知我却如斥鴳一般,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不知世间还有黑石子这样扶摇九万里鲲鹏啊。”
萧何站起来,对着赵不息长揖:“我先前竟然认为您是沽名钓誉之辈,是我蝼蚁之目,看不到您本事。”
其实这些都是前人,啊不,现在我是前人,这些都是后人智慧。
赵不息心想,你萧何确是名相,可后来几千年出了多少不下于你萧何名臣,不照样没有想出好办法吗。
不过既然她知道,那肯定是要拿出来了,能让天下黔首吃饱饭方法,自然是多多益善。
赵不息也站起身,浅笑着:“您志向是做天下人门客,为天下人谋利。我志向是让天下人吃饱饭,而这大半年来我在沛县所作所为您都看在眼中。”
“如今,您可愿意接受我招揽,做我赵不息门客呢?”
萧何与赵不息四目相对,他们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同样坚定。或许在这世上,毕生之愿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天下黔首人很少,萧何是其中一个。
而恰好,赵不息是让萧何看到能让自己毕生所愿实现那个人。
“萧何,愿为黑石子门客,任凭您差遣。”
萧何深深拜下。
赵不息亦是俯身长拜,“我得萧何,如鱼之得水也。还望萧何日后能相助与我,天下黔首安定,就要靠您了。”
这番话一出来,萧何顿时感动极了,他没想到赵不息竟然如此器重他,甚至将她自己比作鱼,将他比作水。
于是萧何更加觉得自己选择主君同自己乃是主客相得。
赵不息则心想,她怎么又说了一次如鱼得水啊,本来想着这次变一变说法,也没来得及,下次再招揽门客时候一定要换个说法。
吾之子房?不行,张良还没什么名气呢。吾之周公吧,周公这时候就很有名气了,下次再招揽大才,就拉着他手,含情脉脉“卿真乃吾之周公”。
或者换一换,不要如鱼得水了,如齐桓公得管仲也行……
不过有些事还是要问明白。
赵不息紧紧握着萧何手,努力挤出了两滴眼泪,制造出热泪盈眶模样:“让天下太平、黔首生活安乐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啊。其中困难必然数不胜数,你明白自己面对是什么吗?”
是一个把工作都扔给你主君,和大把大把麻烦事。赵不息在心里补充,等到萧何到手以后,她就能过上如历史上刘邦一样幸福生活了,把根据地扔给萧何,没兵没粮了就伸手要。
这么一幻想,赵不息竟然有些迫不及待。
萧何脸上表情
十分平静,他认真看着赵不息:“让天下人都能吃上饭,这是萧何毕生所愿。我知道这是一件困难到哪怕我穷尽一生也不可能实现愿望,可我多做一点,就能多让一个黔首吃上饭。为了我志向,我没有什么害怕。”
萧何笑了笑,他眼睛中盛满了决然。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萧何低声道。
他是这样告诉赵不息,事实上,他在历史上也是这样做。
刘邦在外打仗,萧何治理关中,他对待百姓如同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只要是刘邦开口,要兵要粮,萧何都能挤出来给他。
那是因为只要是萧何征兵征粮,整个关中黔首都愿意献出家中粮食,催促自家子弟去应募。
在刘邦一统天下之后,萧何威望甚至超过了刘邦,天下人都信任拥护他们丞相,以至于萧何不得不听取门客建议自污。
可就算是这样,萧何也因为向刘邦讨要上林苑让百姓耕作而被刘邦认为是积累威望,因此还被刘邦关入了牢狱之中。后来还是旁人说请,刘邦才将他放出来。
这样一个人很难让人不敬佩。
萧何来到赵府时候心情是忐忑不安,可当他离开赵府时候,心情却是平静中又夹杂着一丝喜悦。
送萧何离开赵府人依然是韩信,现在两个人关系从陌生人变成了同事关系,自然也不想来时候那么生疏了。
萧何和韩信搭了几句话,发现韩信谈吐不凡,也是颇有才华,忍不住赞叹。
“黑石人果然能知人善任,是能发现千里马伯乐啊。”
听到萧何夸奖赵不息,韩信冷冰冰脸也略微松了松,他很赞同萧何说法。
自家黑石子,当然是哪里都好了。
“等日后回了黑石,你才知道黑石子到底有多厉害呢。”韩信颇为自豪道。
“哦?”萧何也十分感兴趣。
于是二人说说笑笑,一路往萧何家方向走去。
因着刚下过一场小雨,乌云都散尽了,夜幕中月亮格外皎洁。
大概是历史某些惯性,在历史上很欣赏韩信萧何如今依然在和韩信聊了几句之后敏锐发现了自己面前这个正处于变声期小少年瘦削身体下才华。
“萧何与韩信于夜语,为上闻之,上曰‘韩信月下送萧何’,说之乃笑。众人惑。”——《史记·萧何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