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阿炳在这里成长,日日浸淫于各式传统曲调;不止二胡,他还全方位的习得了琵琶、笛子、锣鼓,以及歌唱。</p>
‘师傅’对他要求很严,学习任何领域都不容马虎,并给阿炳取名为华彦钧。</p>
二十一岁时,阿炳继承‘师傅’事业,成为雷尊殿新一代的主持道士。他英俊又有才华,乡亲们都称他作‘小天师’。</p>
不幸的是,‘师傅‘生病了,病情恶化的很快,师傅临终前,阿炳才得知一个惊人的事实:原来‘师傅‘竟然就是他的亲生父亲,那年阿炳已经二十六岁了。</p>
父亲过世后没多久,风光的小天师开始接受命运一系列残酷的打击。阿炳先是双目失明,离开了雷尊殿。他背上琵琶,肩膀挂着二胡,在青石板蜿蜒的曲折巷弄里,开始云游走唱的卖艺生涯。</p>
阿炳的后半生,穷困,饥饱不定,病痛缠身。但是,我们所熟知的这些撼动心灵的乐曲,也都是他在这一时期谱成。</p>
哎…</p>
或许我们可以说,上天是为了让阿炳写出这些从灵魂深处发出呐喊的乐曲,而特意让阿炳有了这么多非人的磨难。</p>
阿炳以这首【听松】,描述了南宋抗金大将岳飞大败金兀术,而金军心惊胆颤地倾听着大宋兵马凯旋前来的情节。</p>
其实某个程度来说,也是阿炳自身生命历程的写照。</p>
【听松】开始的引子,就如【二泉映月】那样,如沉思,如感慨,引出之后的声声咏叹。在【听松】的主要乐段中,运用了大量地方戏曲的元素,这不正像是人生如戏吗?</p>
【听松】整首旋律紧密相扣,有如经寒风吹拂的阵阵松涛,意志高洁。</p>
正所谓【三军可以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这是阿炳借着这首曲子在表达自己的心志,期许自己能如青松,在浊世红尘中始终坚持初心,屹立不倒。”</p>
周伯顿了顿,问:“阿炳的乐曲无论是二胡或是琵琶演奏曲事实上不难,但也是最难,你知道为什么吗?”</p>
阿嘉想了想,问:“您的意思是说这些曲子在演奏技巧上不难,但在意境上很难表现完整吗?”</p>
“是,你听过【相由心生】这四个字吗?”周伯又问。</p>
阿嘉点点头说:“听过!是说一个人的容貌表情是他内心深处的思想所决定的,对吗?”</p>
“没错!但其实何止是一个人的容貌表情,我们可以说这个世界的万象都是由我们内心深处的意念作用所产生的…”</p>
“是不是说…我们怎么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是这意思吗?”</p>
周伯点头:“没错!这也是一种【认知】的说法。你的认知就决定了你所在的世界。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所有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关系,没有绝对的好坏,也就没有绝对的悲喜。同样一件事情,你觉得是好的,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不好的,所以你感觉欢喜的,可能别人就要觉得悲伤了。”</p>
“反之,如果我感觉是悲伤的事情,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欢喜的…”阿嘉举一反三的回答。</p>
“没错!就像爱情,如果你喜欢了一个人,他却爱上别人,对你来说可能是件可悲的事,但是他爱上的那人如果也爱他,那他们算两情相悦,人家小俩口那可是幸福的不得了!”</p>
阿嘉想了想,说:“所以您的意思是如果能让琴声具有【意念造境】的感染力,那代表那样的琴声可以让人…嗯…改变认知…转换情绪,本来悲伤的会变成高兴的,是这个意思吗?”</p>
周伯伯赞许地说:“你很聪明,是这意思没错。但是又有些不同…”</p>
周伯伯啜了口茶,接着说:“转换情绪比较容易,基本上,厉害的演奏家都具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引导听者的喜怒哀乐。但是改变认知要从心理深处建立起,那比较难,不过我认为你做得到,或许甚至还可以做到【境随意转】…”</p>
“境随意转?因为意念的转变让身处的环境也改变吗?阿嘉睁大了眼睛,满脸不可思议的表情,他不是不相信,反而是因为他接连经历过了一些怪事,反倒觉得现在周伯说的这事儿,像是特别针对他来的,更显诡异。</p>
“正是如此,所以我才一直怀疑,你应该是有过极不寻常的机遇…”</p>
嗯!我曾经做了一个长长的梦,在那梦境里过了十六天,每天有一位神神叨叨的少女给我送饭,还在里面修习了一部玄妙心经...</p>
这能说吗?周伯肯定当自己疯了吧!</p>
阿嘉思忖半晌,真不知从何说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