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atcFile = "/www/wwwroot/xin_floatAdc.txt"; 1949我来自未来(堂皇的荒唐/迪恩兰德)_第760章 工艺的重要性(2 / 2)_1949我来自未来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新笔趣阁

第760章 工艺的重要性(2 / 2)

...”刘铭一听到日本人要来教学,刚刚压下去的火又要冒出来,结果迎上了厂长的眼神,又软了下来:“知道了,厂长,我回去一定传达给我们班组。”

“行了,回去吧。”

汪伯民低头看了看手表:“午休时间到了,中午多吃点,下午好干活。”

“哎,知道了。”

刘铭点了点头,垂头丧气的离开了厂长办公室。

第二天晚上,得到了通知的工人们在食堂吃过晚饭后,都带着纸和笔来到了大礼堂――说是大礼堂,其实也就和后世的大学阶梯教室差不多,这些经验相对丰富的工人们挤挤挨挨的坐好后,两名日本的专家走上了讲台,朝在场的工人们鞠了一躬,开始了自我介绍。

“大家好,相信很多人已经认识我们了,我是原佐世保造船所的工程师山崎满男,我身边的这位是长崎船厂的大岛光。”

看着那个被自己揍过的日本人也在讲台上,刘铭轻蔑的“哼”了一声,对身边的同事孟庆广小声的说:“哼,那个小日本还敢上台,我看是揍他揍的轻了。”

“就是,那天要不是厂长来了,我一扳手就让他到阎王爷那报道去!”

孟庆广也不服气的说:“哼,跟小日本学?跟他们学个屁啊!”

“行了行了,别说了。”

旁边一个年级大的老工人摆了摆手:“先看这些日本人有啥本事,真没本事啊,咱们就起哄把他们轰下去!”

说话间,山崎满男示意了一下助手,启动了来自后世的插卡式投影机。而刚才在开小会的刘铭根本没听台上的日本人在说什么,只是看到了投影机启动了,才把注意力放在讲台上。

“...

...船舶的建造生产技术,是不断的进步和更新的,新的技术会取代老的技术,而新技术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老技术的不足而产生的改进,老技术的不足,则体现在船舶实际操作使用上所出现的问题。”

在翻译员翻译了他的这段话后,大岛光示意助手更换了投影机的影片。

巨大的幕布上出现了一张黑白的线稿图片,这些有经验的造船工人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一张日本的地图。

“1935年7月,日本海军各舰队集结于本州岛北部青森县的八户冲,举行昭和10年度秋季大演习,演习开始前,第四舰队停泊于北海道函馆港,预定于9月24日出港,向预定演习海面前进。但当时有两股台风同时袭击日本,第一号台风在关东平原肆虐后,正以北北东的方向向本州北部移动;第二号台风当时在关岛和小笠原群岛中间的海域,这个台风没有向日本本土移动,而是以60公里的时速直接从海面上向本州岛以东的预定演习地扑去。”

大岛光拿着那堪比后世台球杆一样长的教鞭在幕布上指明着台风路径。

“9月26日下午四时,第四舰队进入台风风力最强的地区,当时,巨大的海浪如同山崖一般高高耸立,席卷着成千吨海水,其场面之恐怖难以言状。4时31分,“睦月”号驱逐舰的舰桥被海浪拍扁,航海长当场死亡。“睦月”号的舵机也被海浪砸坏,同时,“龙骧”号航母的飞行甲板也被巨浪砸塌,尾部的机库壁被海浪冲破,大量海水翻卷着涌入机库,情况十分危险。幸亏应急处置措施成功,“龙骧”号才免于沉没。”

大岛光将投影机切换到了下一张照片,俨然是一艘日本军舰的照片。

“随后,5时20分时,一股巨大的三角波向“初雪”号驱逐舰袭来,其波长与“初雪”号的长度恰好吻合。“初雪”号两头被海浪抬起,中间架空,巨大的剪切力在瞬时间将它的舰首沿着舰桥至2号船舱的位置齐刷刷地掰了下来。另一艘“吹雪”级驱逐舰“夕雾”号的舰首也被切断。“睦月”号、“菊月”号、“三日月”号、“朝风”号等四艘驱逐舰的舰桥被风浪击垮。航母

“凤翔”号和“龙骧”号的飞行甲板受损,“龙骧”号的机库被海水浸泡。重巡洋舰“妙高”号舰体中部铆钉松弛,轻巡洋舰“最上”号的舰首部外板发生龟裂,潜艇母舰“大鲸”号的舰体中央水线部位,以及舰桥前方的船体外板也出现了裂缝。此外还有“春风”、“松风”、“朝风”等9艘驱逐舰的上层建筑在风浪冲击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说到这里,大岛光轻轻叹了口气,然后将投影机切换到了一张驱逐舰的图纸上。

“大家一定觉得奇怪,为什么我要给大家讲这些看起来与我们造船厂工作没有太多关系的事情,实际上,这个事件发生后,日本海军立即成立了以野村吉三郎海军大将为首的调查委员会开展调查。大家可以猜测一下,这个调查的结果是什么?”

说着,大岛光停下了讲课,转而看向在座的造船工人们。

“还能因为什么,日本造船技术不行呗!”

一个老工人戏谑的说了句,引得全场的工人哄堂大笑。

“是的,你说的很对!”

大岛光点了点头。“事后,调查的结果是,新造舰艇中大量使用电气焊接,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随后,日本海军对其全部战舰进行了第二次大改装,主要内容是增加强度,此外在小型舰艇上又撤除了一部分武备,以增大稳性。这次事件之后新造和改造的日本军舰在稳性和结构强度上有很大改善,恶劣海况下的复原性也大大提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基本上再也没有发生因气候恶劣而导致舰船损失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