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孙行父,谥文,史称季文子。他是成季的孙子。始见于《春秋·文公六年》:“夏,季孙行父如陈。“这个季孙氏的第三代,比较贤良,做事很低调,尤其是对老百姓很好,受到了鲁国百姓的支持。
恰好掌握鲁国朝政的东门氏,也从开山鼻祖公子遂(前600年,东门襄仲寿终正寝,其子公孙归父代父为卿,参与国政。)传到了公孙归父这里。这个人命运太不好了,之前因为东门氏把持朝政,让国君无法正常的参政,已经引起了鲁国百姓的愤怒,从心里想起了当年季孙氏扶持鲁国的功劳,于是也就将希望寄托在了这一代的季孙氏身上了,而季孙行父按兵不动,等待机会。
前591年,东门氏的公孙归父奉命出访晋国,期望以晋国之力,对付三桓。不想在公孙归父回国途中,鲁宣公一命呜呼,季文子乘机发动政变,驱除东门氏,拥立的新的国君。公孙归父无家可归,投奔齐国,退出鲁国政坛。
从此季孙氏再次获得巨大的拥立之功,正式成为的鲁国的第一执政大臣,开始把持朝政。
鲁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子宿立,是为季武子。
季武子的孙子就是季孙意如,也就是本章之前和鲁国国君相互掐架的季平子。他牢牢的把持住了得来不易的权利,与鲁君形成了对抗,鲁昭公无奈私下讨伐季平子,没有成功,导致鲁昭公流亡在外,直到死亡,季平子仍然掌握鲁国的朝政。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的故事就发展到了现在的时候。
鲁定公五年,六月十七日,季孙氏宗主季平子意如,在巡视完“东野”,返回鲁国国都的路上突然病死了。
他是整个炮制当年鲁昭公流浪的元凶。
执掌季孙氏家族的兵权的家臣阳虎,随着季平子的死亡,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家臣,突然变成了明星,一下子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历史名人。
阳虎,在当年季平子与鲁昭公之间的政治动乱中,阳虎逐渐的掌握了季孙氏的的兵权,但是在季平子的控制下,阳虎还算是十分的老实,毕竟是老首长的上下级关系,所以季平子死后,阳虎就打算用“玙璠之玉”为季平子殉葬。
玙璠,其实就是君王下葬所佩戴的美玉,这不单纯是个贵重的物件,这是一种高规格的礼制,让季平子佩戴下葬,就是采用君王的礼制进行丧葬的意思。因为,在阳虎看来,在鲁昭公流浪的期间,季平子一直代替着鲁君的位置治理国家,执掌着鲁国的朝政,所以阳虎想按照君王的规格来丧葬季平子。
但是,另一个季孙氏的家臣仲粱怀却不同意,他比较传统,建议按照宗主的地位,用改变丧葬的步伐和佩玉,来安葬季平子,这里面说的美玉好理解,就是多放一点美玉就行了,别超出君王的规制,但是“步伐”是什么意思?
过去春秋时代,按照死亡人员地位高低,在抬着棺椁送葬的时候,抬棺行走的步伐是不一样的,越是地位高的人,行走的步伐就越慢,表示沉痛的哀悼之意。比如:君王送葬的步伐,就是要按照“一步跨”的规矩执行,也就是前进一步后,另一步向前迈进时,应该压在已经前进脚面的半个脚面的距离,估计就好像是,现在单腿一步步的向前走的样子,缓缓的行走。
如果是大臣送葬,就是另一种“一步跨”的方式,即第二步压在前一个脚面的位置,缓慢的节奏行走,速度就快了一些。
如果是带有武职的人死亡,又是更为快的“一步跨”方式了,即第二步的脚,也向前跨出,就是小步轮番前进的样子,所谓的正常步速行走。
这样你就明白了,君王的棺椁走的很慢,大臣的棺椁走的中速,武将的棺椁,就走的很快。
仲粱怀的意思就是按照君王的规格,用最慢的方式送葬,来丧葬季平子,这样稍微提升一下丧葬的规制,也算是对主人的褒奖,这就是他提出来的“改步改玉”的建议。
阳虎很是生气,认为仲粱怀不尊重季平子,磨灭了季平子执掌国家操劳的功绩,于是就打算驱逐仲粱怀,阳虎找到另一个担任季孙氏采邑费邑的邑宰公山不狃,说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但是,公山不狃说:“仲粱怀是为了现在鲁国国君着想,如果季平子按照国君的待遇丧葬,对新上任的鲁定公怎么交代,他是没有过错的,不要因此而怨恨他。”
矛盾就这样的产生了,从表面上来看,这仅是对一个丧葬礼节的争论,其实内含着对季孙氏家族权利的争夺,也是对鲁国执政权利的暗中争斗。
暗流涌动,季孙氏的家族开始动乱了,季孙氏家族的动乱,也就是鲁国的动乱,于是就上演了一场惊心动波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