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很有意思,权利的交接,不单纯是命令和印鉴,而是靠着盟誓和诅咒的祭祀行为,这似乎才是合法的行为,过去都是信奉鬼神和承诺的。
阳虎算是通过自己的霸王手段夺取的季孙氏的权利。
但这还不够,他需要继续削弱季桓子的势力,所以阳虎当场就把公父文伯和秦遄(季平子的妹夫,季桓子的姑父)给驱逐了,两人逃亡了齐国,这样一来,阳虎基本上,将能够辅佐季桓子的宗族势力给消灭了,阳虎掌握了季孙氏的宗族的权利。
阳虎(生卒年不详),姬姓,阳氏,名虎,一名货。春秋后期鲁国人,季孙氏(季平子、季桓子)家臣。他以季孙家臣之身,毫无雄厚家底与政治背景,却能够跻身鲁国卿大夫行列,从而指挥三桓,执政鲁国,开鲁国“家臣执国政“的先河。他是不折不扣的治国之奇才、丧国之诡才,春秋历史上的大反派。
当年,鲁昭公联合平时就不满季孙氏的藏昭伯与郈昭伯,一同向季孙氏发起了突击,这时候,三桓中的孟孙氏与叔孙氏出兵协助季孙氏共度难关,三桓兵合一处,打败了鲁君的亲兵,攻杀了郈昭伯,鲁昭公兵败逃亡齐国,被齐景公接纳,开始了后半生的流浪生活,直到死亡。
以三桓季孙氏为首,就废掉了鲁昭公的太子,直接拥立昭公之弟公子宋为鲁侯,是为鲁定公。在这一些列的征战中,季孙氏家臣阳虎一直执掌着季孙氏的军机大权。
所以,阳虎是季孙氏家族中的掌握军权的实力派。
你也许会问道,既然季孙氏家族出现了这样不和情理的事情,另外的两桓为何不来过问,或者是帮助季孙氏驱逐阳虎,他们三桓在对抗鲁昭公的时候,能够自动的站到一起,主要的原因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何现在却袖手旁观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也是很不幸。
就在阳虎刚刚向季孙氏的季桓子夺权时,刚刚成为国家一把手时,叔孙氏的叔孙成子叔孙不敢逝世了,论其道理,三桓中,除了季孙氏势力大,再就是叔孙氏了,但是由于叔孙成子的突然离世,由其子叔孙州仇继位,是为叔孙武叔,这个叔孙州仇同样是个年幼的小孩,不能理政,因此叔孙氏的这股力量就没有发挥作用。
那么另一个桓孟氏呢?
同样,那个孟氏的宗主,而且向来与季孙氏关系不错的孟懿子仲孙何忌,也很年轻,当年鲁昭公征伐季孙氏的时候,他才十四岁(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现在是前505年,推算下来,也就是十二年,也就是二十六岁,同样很年轻。
所以,在季孙氏季平子去世之前,基本上都是季平子说了算,现在季平子一死,大家都是小孩,阳虎就是把握了这个机会,一下子就夺取了季孙氏的权利。
就这样毫无背景的阳虎,成为了季孙氏的暂时当家人,季孙氏是鲁国最大的家族,也是第一执政大臣,于是阳虎也就成为了鲁国第一权臣,领导着三桓少主,执政鲁国。
所以,不要看一个人的出身如何,还要看一个的能力如何,抓问题的焦点准不准,一旦实际成熟了,鲤鱼,同样是会跳龙门的。
阳虎,就是一个跳龙门的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