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被另四家赶跑以后。
顿时在国际上产生了爆炸性的新闻效应,包括周王朝在内,甚至也卷进了冲突之中。其他那些对晋国不满的中原诸侯国家,也暗中叫好,他们被晋国常年压迫的愤怒,终于有了发泄的突破口,此时晋国风雨飘摇的局面,已经开始孕育了。
不过,现在把持晋国的可是:“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这四个家族,还没有逐渐的演化到“赵、魏、韩”三家,这就是我们后面,需要在春秋残局中,需要讲述的故事起点,也算是这个时代的起点。
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被驱逐后,率先作出反映的国家是:齐国和卫国。齐国努力支持晋国反对派的原因前面已经说了,可是卫国为何也这样和晋国作对起来了?
根源,还是从晋国命令鲁国征伐郑国的事件算起。
因为,卫国最近连年被晋国多次征伐,起因还是因为晋国要帮助鲁国对抗齐国,而卫国因为鲁国没有假途借道,就擅自穿越国境去征伐郑国,而产生了对鲁国的不满。
于是,卫国就暗中与齐国结盟以对抗鲁国,可是明面上,卫国仍然是晋国的盟友,晋国帮助鲁国征伐齐国,必须要首先打垮卫国,拆散卫国和齐国的暗中同盟关系。
所以,为了制造卫国破坏与晋国的联盟借口,晋国故意在重温结盟的盟会上羞辱卫国,导致双方关系彻底破裂,卫国再次成为齐国的铁杆小弟,这都是当年晋灵公惹的祸。
因此,对抗晋国的一切,在卫国身上来说,不用做动员,马上就可以进行。
齐国、卫国,现在又是绝对的铁哥们盟邦,既然齐国带头,卫国自然要跟上,齐、卫开始帮助晋国这两个流亡的家族,以对抗晋国其他家族的继续追杀,最终形成了复杂多变的胶着局面。
鲁国和郑国,对于晋国的这次政变,内心之中也是悲苦浇酸的心态。
鲁国,是晋国的绝对支持者,因为鲁国和齐国搞对抗,一定要有帮助他的大哥,晋国就是大哥和靠山。
按照原来的既定程序,晋国是鲁国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可是最近一个阶段,晋国的实力下降,说话也不那样的硬气了,尤其是面对着咄咄逼人的齐国,晋国开始用“和稀泥”的手法,以避免激烈的军事冲突,在鲁国连连的被齐国欺负的过程中,鲁国只能是忍声吞气。
尤其是现在晋国政坛中,原本是强力支持鲁国的范氏和中行氏家族被驱逐后,可能就会迎来残酷好斗、贪图私利的赵氏赵鞅的掌权,之前,赵鞅在受命征伐卫国的时候,已经和卫国暗通渠好,秘密的接受了卫国的贿赂,因此而发生了擅杀邯郸午的事件,赵氏上台,这样对于鲁国来说,是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因此,有了齐国和卫国的开端,鲁国也跟着参与进来了。
这就形成了齐国、卫国、鲁国站在一起,帮助和支持晋国流亡的中行氏和范氏的局面,你说,晋国的的内乱,带来了多大的国际政局的变化。
之后,鲁国彻底放弃了晋国,就转向了南方的新兴霸主吴国,以寻找新的靠山,和后续保障鲁国能对抗齐国的新基础。
晋国等于被抛弃了。
还有一个苦逼国家郑国的政治站位问题需要交代。
郑国,本身就是饱受苦难的晋、楚争霸拉锯国,好不容易的获得了十几年的和平环境,马上又要被打破了,郑国并不愿意这样,当然是更喜欢晋国由更具有国际大局怀柔政策的大臣执政,中行氏和范氏就是这样的晋国大臣,而非是擅长斗狠好勇的大臣掌权,因为一旦战火四起,郑国就是水深火热。
这样一来,郑国也参与进来了,加入了帮助流亡晋臣的行列。
齐、卫、鲁、郑对抗晋国的四大家族,实际上也就是对抗晋国。
这真是热闹,原本是晋国内部的政治大洗牌,变成了国际上国家之间的明争暗斗的争斗,可见大哥国家的家务事,也是决定世界政治的格局和布局的因素,全世界人民都是很关注。
现在是,晋国的四大家族势力,对抗以齐国、卫国、鲁国、郑国背后支持的二大家族的对抗。
于是,也就形成了围绕着这两个被驱逐的“范氏和中行氏”家族,展开的一系列的国家之间征伐斗争。
上演了一场场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