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立了烛龙的装甲以及引擎升级路线之后就是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出现了:装甲这些涉及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活动范围小或者是不移动。
烛龙的这个系统工程最麻烦的一点就是各个位置的关节系统以及外围的覆关节装甲系统。下半关节的系统还好,处于固定状态,活动范围不大,限制小、主要是受力承重部件。
而上半关节部分,肩关节部分、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就这四个最麻烦。
烛龙是贴合人体的机甲,相应的,洛则的动作就要求烛龙随时随地的贴合洛则的表面。以肘关节为例,肱二头肌收缩完全,肱三头肌舒张完全的时候,手臂内侧就会“贴合”将近20厘米的装甲,而手臂外侧,就会多余10多厘米的装甲空余部分。
这一增一减的处理是相当麻烦的。按照洛则的设想就是有两种解决方案。
首先是在每个地方多余一点装甲余量,出现“空缺”时,补充空缺的部分,出现富余的部分就是要收缩。
方案是很简单,但是难点不在于技术储备的原因,而是,关节部分不是简单的屈伸的,最重要的指关节是屈服时不仅仅是钝角,还带有部分的弧度。
此外,这种方案会让每一片装甲都是两头大中间小的“异类”,若是被重点关注就很容易造成关节卡死。若是要维修的话,恐怕就还得是要整体拆开。
这有点像是二战德国时期的坦克交错负重轮了。方便是方便,但是估计后勤维修的人员是要让坦克设计师付出族谱升天的代价。在小贱提出这个方案之后就是被直接打入了冷宫。
致命的缺点实在是伤不起。
另外一种方案是将关节的连接部分做成柔性材料,这种方案的什么都好,技术达标,舒适度也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更换材料有点麻烦。
一方面,这种材料是金属掺杂部分非金属材料合成的,万一不开眼的子弹或者能量武器打中这些部分就很容易造成材料的脱落引起防护能力下降。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长期在严苛环境下带来的金属脆化和金属疲劳的问题。
洛则一时间在两个方案当中仔细考量着,还有仔细思考着利弊,这就是他一个人单打独斗的难处。若是有个智囊团来帮忙参考那该是有多好!
思考了大半天,洛则自己一个人是还是冥思苦想的纠结着。他选择是来到自己租的实验室,里面正躺着洛则的机甲——烛龙。
洛则选择了让小贱接入计算系统:“小贱,把烛龙的身体三维模拟数据调出来。做成可调模式。”
洛则让出自己的位置,从天花板上面的投影灯是投影出烛龙的虚拟影像。比洛则还要高十公分,比他还要胖一圈的血红色机甲出现在这里。
“这样,我们从实际出发,一步步来看看这个机甲升级后的机甲关节的覆盖方案。”洛则伸手,虚空中出现一只虚拟笔,他稳稳地拿在手中,然后是自己开始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