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戈文穿越的最初几天里,他穷的是身无分文,若不是林一铭的收留,真不知道戈文现在会是什么样的下场。 </p>
也正是在林一铭的帮助之下,戈文才真正的找到了他生存的基本技能――写作。此后戈文一边在《收获》杂志社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他发表的作品很多,诗歌、小说、散文、评论都有过,而也正是靠着投稿所得到的稿费,戈文积攒起了穿越后的第一桶金,虽然数额并不算大,可是吃穿用行,却已经不再发愁了。 </p>
那么,戈文到底攒下了多少钱呢? </p>
其实在最早的时候,中国的稿费是非常的牛逼的。在20世纪之初,一个作家只要每日在报刊上发表一千字就可以维持自己的生计了。比如清末著名的小说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趼人只靠自己的写作就让全家人过上舒坦的日子,小地主什么的真的和他没法比,赚的钱没他多,还挣得了偌大的名声,真的是名利双收,显赫一时。 </p>
只是这样的景致并不长久,民国时还好,等建国后,稿费是一年比一年低,到了文革时期,更是完全取消了稿酬制度。 </p>
好在政府意识到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作者,而作者不可能不吃草一直拉车,于是1977年中国又恢复了稿酬制度,但是已经从50年代的每千字7一14元,改为2一7元。 </p>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结束,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文坛进入了繁荣时期,老百姓们刚刚从文化饥荒中走出来,精神空虚。需要文化填充,对文学作品的渴求是空前绝后的。而青年人又都以爱好文学为荣,甚至报纸上刊登的征婚启事中都有“爱好文学”的列项。于是稿酬随之水涨船高,从7元涨到了10元左右。 </p>
戈文的第一篇作品――《一代人》就拿到了23元,此后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随着他的写作水平越来越高,他的稿子已经跨入了中国最高一级的稿费行列。 </p>
之前他发表的一系列作品。包括很多报纸、杂志转载他的作品后给的转载费总共加起来已经有将近大几千元。 </p>
这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了。 </p>
这时候的物价水平是非常低的,戈文在《收获》编辑部一个月的工资也才30元多一点点,这时候猪肉每斤不到一块钱。大米两毛多钱一斤,如牙膏之类的家庭日用品,不过三两毛钱,更有很多商品是用‘分’来计价的。 </p>
虽然这时候中国已经出现了万元户。可是真正的万元户又能有多少呢? </p>
而且马上戈文就又要增加一笔收入了。 </p>
在1980年的7月。国家出版局党组修订了1977年10月的付酬办法,恢复印数稿酬。图书稿酬标准改为每千字著作稿3-10元,翻译稿2-9元。印数稿酬以万册计算,印1-5万册,每万册按基本稿酬的30%付给,5万册以上实行累计递减的办法。 </p>
而杭建给出的建议是――《士兵突击》的稿酬采用印数稿酬制度,每千字10元,然后每一万册为一个印数。在十个印数内,出版社按全额付清基本稿酬。然后第11个印数到第15个印数按基本稿酬的20%给付,之后若是还有印数的话,就没戈文什么事了。 </p>
杭建说出自己的支付计划后就洋洋得意的看着戈文,他的条件不得不说是非常优越的,这样的支付计划已经可以说是中国范围内最高的稿酬结算方式了,将10个印数的30%基本稿酬按100%全额发放,然后又给了5个印数的20%基本稿费,像《士兵突击》这样的小说虽然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可是真要卖15万册恐怕早就撑得不能再撑了。 </p>
随着杭建的描述,戈文已经在自己的脑海中浮现起了具体的收入分析。 </p>
《士兵突击》一书有25万字左右,就按25万字每千字10元算的话,那基本稿酬就是2500元,10个印数的全额稿费就是两万五,第11到15个印数的稿费的20%也正好是2500元,那么就是说《士兵突击》一书自己总共可以领到的稿费也就只有27500元?! </p>
可是如果之后还有印数呢? </p>
戈文的心中有些不满意起来,如果采用杭建的结算方法的话,那自己不是亏大发了嘛。 </p>
《士兵突击》上市后一定会掀起一股抢购的热潮的,15万册?自己的小说怎么也能卖出去三四十万册吧! </p>
这样想着,戈文又想起这该死的图书稿酬制度来了。 </p>
然后戈文就感到无比的郁闷,他之前没有出版过图书,并不了解中国的稿酬制度,现在听杭建说起来才赫然发现,这个时代的图书稿酬竟然不是版税制。 </p>
真他娘的坑爹呀! </p>
不行,一定要为自己的劳动成果争取到最大的价值! </p>
戈文在心中默默的算计了许久,然后抬起头对杭建提出了自己的结算方式―― </p>
“杭老师,要不咱们这样吧――五个印数内你给我全额稿酬,然后不管之后有多少印数,每个印数你都按基本稿酬的25%给我。你看这样行不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