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马寅初和梁启超不同,这两个人在哲学以及文学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只不过可能没有发表过份量较重的,所以像蒲松龄奖这种奖项是不会光顾他们的。</p>
“术业有专攻,而且我也只是运气较好而已。”庄言谦虚道。</p>
于海比较直接,从后面一把搂住庄言,笑呵呵地说,“刚说了过分谦虚就是骄傲,你就不要再谦虚了,今晚这局既是为了咱们几个老朋友一起聚聚,也是为了给你接风洗尘。”</p>
“好了,咱们坐下再谈,这样站着像木桩一样,不太像话。”马寅初笑道。</p>
几人又一齐坐下,这时他们点的菜还没有上,不过桌上倒是已经放了一坛子酒。</p>
没有急着开酒,马寅初拉着庄言的手说道:“这次之所以撺这个局,老于只说对了一半,还有一半,我其实一直想当面问问你,你到底是怎么想出来《边城》的开头的?”</p>
庄言一愣,又把之前跟王立健说的话重新说了一遍:“我当时也没多想,就直接这样开头,哪里想到这茬。”</p>
听了庄言的解释,马寅初直摇头,“你这个解释,老王之前就跟我说过,但是我是决计不信的。有些人说天赋这个东西捉摸不透,但是我却认为,即便是是虚无缥缈的天赋也是有迹可循的。你说你不知不觉就用上了这个开头,可是我想你总会在某个瞬间思考过这中间的事情。没有什么东西是平白无故就出现的,这种东西,用天赋可解释不了。”</p>
庄言叹了口气,果然马寅初更加不好忽悠,不过他又说道,“如果天赋解释不了,那么灵感呢?”</p>
马寅初低头想了一会,又摇头说道:“不行,还是解释不了,即便是做梦做出来的,也是有迹可循的,你可不要糊弄我。”</p>
听到马寅初说做梦梦到的,庄言心里忽然咯噔了一下,不过随后又说道:“要非说有迹可循的话,我想应该是从《活着》开始的。”</p>
“哦,活着?”</p>
马寅初他们一下子来了兴趣,伸头问道。</p>
庄言点了点头,“确实是从《活着》开始的,你们都知道,《活着》是一本日记式的,里面的所有内容,都是以福贵的第一视角写的,语言形式也是口述型的。”</p>
于海点了点头,“嗯,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可是这跟《边城》的开头有什么关系?”</p>
庄言笑了笑,示意于海不要急,他继续说道:“《活着》的第一人称视角,是我的一次尝试。这次尝试很成功,但是我自己回头看的时候,也有些许遗憾,因为在写作手法上,我还欠缺了一些。”</p>
“你太谦虚了。”梁启超笑道。</p>
庄言摇头继续说,“我可不是谦虚,当时我确实是这样想的,我认为我在写《活着》的时候的写作手段太单调了。”</p>
“先不说单调不单调的事情,《活着》的写作手法可以算得上是第一人称的经典范例,它是成功的。”王立健说道。</p>
庄言还是摇头,“不,我没有想过要改变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我只是想在原有的第一人称上,做一点小小的改变。”</p>
“小小的改变?”马寅初疑问道。</p>
庄言点头,“嗯,小小的改变,比如说,在第一人称中再套入另一个第一人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