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帝尧不想杀。帝尧毕竟是继承的帝颛顼的位置,即便中间还有一个临时的帝挚,总体而言是延续帝颛顼的位置。对待鲧特别狠,也说不过去。也没想着处理他,让他自生自灭好了,大家都举荐鲧,是认可鲧的能力,虽然帝尧不认可,不用就是了,没有必要斩尽杀绝。反正自己已经老了,终究要选择接班人。二是帝尧不敢杀。心里有怨言,想杀不敢杀。鲧还是有一定的权威和人缘的,贸然杀掉,会引起局势不稳,也无法堵住天下悠悠之口。索性,眼不见,心不烦,打发到一边为革命做贡献去。三是帝舜不想杀。和帝舜有什么关系,干好干坏都是帝尧安排的,工作不力,证明没有能力,不威胁自己就可以了,杀之无用。四是帝舜想杀。都是地位潜在的竞争者,而且鲧还是老牌的竞争者,势力较为雄厚,帝舜不放心,只有接机杀掉才能睡个安稳觉。五是帝舜替帝尧杀。帝尧想杀不敢杀,帝舜发现了这个秘密,只好自己当恶人,买个投名状,赢得帝尧的信任。可惜的鲧,成了别人的筹码。
第四,杀了老子,让儿子继续干,是什么逻辑?
一是不记前仇。杀掉鲧,是因为他工作不力,启用禹,是因为知人善任。两者不矛盾、不冲突,都是帝舜用人的高明和做人的坦荡。二是连环计。杀掉老子,儿子自然记仇,为了以绝后患,不能株连九族,就顺水推舟,继续让你去干这件艰难困苦的工作,完不成,照旧杀头。完成了,说明自己安排妥当。三是挥泪斩马谡。鲧没有完成工作,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伤。按照当时的不成文的规定,应该杀掉,以儆效尤。四是大禹很能干。不用大禹,估计没有更好的人选来胜任此项工作,只有大禹最适合,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五是鲧的固执。鲧治水不利,大禹能够治水,那么大禹为啥不提醒父亲应该怎么治水。估计是鲧很固执,也不回家,一直想完成工作,一直哪有水就堵哪,忙碌的顾不上研究,大禹没来及提醒或者说了也不听。六是大禹的野心。大禹有自己的想法,肯定在事关自己上位的大事上有自己的决策,本以为完不成工作就是处罚,没想到在自己不作为的情况下要了老爹的命。事实上是鲧的不成功成就了禹的成功。没有鲧的实验,就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和寻找到另一种截然相反的方法。
第五,谁有杀鲧的权力?
一是汇报后执行。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威和杀一儆百,迅速建立自己的威信,将鲧治水不利的情况及时向帝尧进行了汇报,建议杀掉。二是矫诏杀之。借代天巡守的机会,针对工作不力,果断杀之。鲧有可能对帝舜造成威胁,必须处之以后快。没办法,鲧站在了挨杀的门口,脚还退不回去。这就是有想法没办法的人的悲哀。三是当了替罪羊。帝尧想杀,又不想得罪人,就找了一个有需求的人代办,正好没有比帝舜更合适的人选了。一拍即合,鲧必死。双方角力,着力点是鲧,鲧生不逢时,站在了交汇点上,结局一开始就注定了。四是帝舜势不可挡。帝舜已经具有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势力,自己就能够杀伐果决,不必请旨,可先斩后奏,甚至不奏。
势力决定一切,刀枪棍棒里面出政权。
第六,鲧治水不力,谁最应该承接此项工作?
鲧治水不力的时候还是帝尧在位的时候,那就应该伟大的帝舜接过治理洪水的重任,为广大人民谋幸福,彻底解决洪水灾害。为啥他不干,反而让大禹去干。
看来帝舜并不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的,那时候他还没有继位,杀了鲧后,他干了什么工作呢,就是拉拢人,搞形象工程,并没有实际的工作。既然说帝舜那么好,就应该从事当前最艰巨,人们最盼望解决的工作。结果没有,说明这个差事的确是不好干,有权力的人都不愿意去干。
大禹是怀疑的对象,被逼无奈,只有用命一搏。这样,把大禹排挤出了朝廷,就是脱离了权力中心。结果,相反的是,在远离权力中心的地方赢得了大量支持,建立了另一套权力。
世事无常,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关键看你怎么努力。
天下没有绝对的绝境,只要有命在,就有翻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