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汤死了,还有后来人。
死了就是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仅仅剩下生前身后的一点名声。后来者的日子还要过。
成汤死后,又传了十六代二十九位王。
从成汤上溯五代,名字都很奇怪。不知道迷信什么,就和天干干起来了,名字中总有天干的影子。怀疑在这个时候,人们更加迷信,什么都是上天的决定。愚民思想盛行,看看出土的甲骨文就知道,出门前不翻黄历,要占卜。
幸亏那个时候河水多,生产乌龟,有的是龟甲可用,否则占卜没有道具也不行呀!
迁哥不会公元纪年,我也不懂历史,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估计很长时间,殷商的天下还是比较长久的。但是,相比较夏朝,王位更乱,经常是谁有能力谁上,哥哥、弟弟、儿子、侄子之间轮流坐庄。个人认为,兄终弟及的做法,往往面对一种无奈的现实,就是父亲坐在宝座上的时间太短,儿子还没有成长起来,不是弟弟,就是侄子年长,势力大,就不得不易位。
奇人怪事多,各有各的福分。成汤死了,他的好基友还在。据说,伊尹是一个好同志。
年代久远了,有的是不争气的子孙,也有对得起祖宗的子孙。
这里先说说伊尹同志怎么对待老伙计的后代的吧!
伊尹同志是成汤称王的重要助手,德高望重,偏偏活得岁数又大。人老成精,岁数一大就有了权威。熬死了成汤,熬死了成汤的太子太丁,熬死了王外丙,熬死了王仲壬,终于熬到了王太甲。
王太甲是成汤的孙子,算起来都是伊尹同志孙子辈的小毛孩。
伊尹老前辈本着为成汤负责任的态度和老人家的角色,诲人不倦,专门做了几篇文章教育王太甲。
不知道是不是年轻人逆反心理比较强的原因,王太甲干了三年,处处叛经离道,不合成汤的定法,不听老人家的话。
伊尹一生气,后果很严重,就把王太甲囚禁到一个叫桐宫的地方关了禁闭,让他做出深刻检查和反省,自己代理国政,接受诸侯的朝见。
王太甲一看,玩不过老人家,说开就开了,这是自己是要面临失业的节奏,更何况各位大佬们都挺伊尹。这样不好玩,改过自新吧,于是千方百计谋求从新做人。就这样,伊尹还关了他三年,彻底叫你服气。
不干好事三年,就关你三年,看你还敢不敢?
王太甲改过后,伊尹就又让他继续执政。这回,大家都认可了,大佬归附,百姓安宁。伊尹一高兴,就又写了一篇文章,表扬王太甲,还尊称他为太宗。伊尹一直辅佐,直到王沃丁的时候才死,荣耀一生,忠心一生,从奴隶到宰辅,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浓重的色彩。
世人多称赞宰相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伊尹。因为在聪明忠诚的宰相中他最早。为了成汤的事业,也为了自己的事业,伊尹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伊尹从一个草根一跃成为天下老二,靠的是真本事。不仅本事大,关键忠诚。在成汤死后,伊尹有几种选择:一是老二完全可以变成老大,但是伊尹没有这样做。而是衷心辅佐成汤的儿子。即便是成汤的孙子都一心辅佐,在代理朝政的时候,不会没有人不拥护伊尹继位。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留待儿子当君主。伊尹也没有这样做,也没有教育儿子去争当老大。做老二能做好也是相当不容易的。守本分,知天命。其三,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大家产,弄一块大大的封地。伊尹还是没有做,他是明白人,知道家产越大越是后患,只有自己奋斗来才是自己的。
估计太宗这个词,是后来人给加上去的。太宗是庙号,人死才有的,当时王太甲并没有死。再者,这个称呼也是以后的事情,当时有不有很难说。
但也有一种说法,说伊尹并不是周公旦一样的人物,而是曹操一类的人物,他选择了第二条,后面形式变化,不得已又把政权还给了王太甲。历史上的事情隐藏的很深,总是因为某种需要丢弃一些真相。但如果真的是这样,后面的君主不应该再启用伊尹的后代。我相信迁哥的考证和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