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有预兆。
秦军东进,经过晋地,路过周王城的北门。周王孙满判断,秦军无礼,不败才怪。看吧,周王室在晋国旁边的地盘上,能够知晓大军的行动,别人自然也能知道。周王室也不是没有能人,从大军的出发点就已经知道了行动的结局。礼,应该是大家认同的行为规则,谁违反了都要遭受反击。因为大家都会趁火打劫,站在道义高度上出手是应该的。
秦穆公不知道王孙满的判断,孟明视他们知不知道无所谓,王命难违,继续走。奇怪的是迁哥咋知道的,里面有没有人为因素?
事情仍在发展,走到了滑(周王室同姓宗亲,很小,位于河南偃师县缑氏镇,被晋国灭了,现在是晋国的地盘),遇到郑国商人弘高,一个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事件发生了。事件是偶然的,忠诚是必然的,这样的人和事总让人感怀,小人物也能改变历史。
弘高是个牛贩子,的的道道的小人物,也不太富裕,勉强算得上中产阶级,却很精明,最重要的是有爱国情怀。遇到孟明视他们的时候,他正赶着12头牛去贩卖。一般人的心思,遇到军队,能躲则躲,绝不多事,普通老百姓关心什么国家大事。孟明视也绝不会节外生枝,为了12头牛惹出事端来。可弘高显然不是一般人,眼珠一转,计上心头,不仅不躲,反而迎上前去,主动献上牛,并言之凿凿的说,郑国国君早已知道秦国派兵攻打,加强守备,以逸待劳,特地派我献上12头牛犒赏士兵,最好握手言和,罢兵班师,大家还是好朋友。言外之意,你们偷偷过来的事情我们早就知道了,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又没有后方,以逸待劳,后果不妙,还是回去吧!
孟明视他们一看千里偷袭失败,继续攻打,得不偿失。但兴师动众出来一趟,什么也没干就回去不好交待,三人一商量,正好走到滑,索性干掉滑好了。倒霉的滑,躺着中枪,势力弱,就要受气。小小的滑,无所谓,可人家有背景。原来周天子封的小小滑国,现在已经是晋国的一部分了。拿下滑,就是打晋国的脸。孟明视他们也是年轻,没事找事,你是出来打郑国的,不是打滑的,节外生枝,必有祸端。何况人家偷袭郑国,必经晋国,人家晋国没有干涉,已经是够意思了。现在反过来咬人家一口,忒不地道。三个年轻人惹下了天大的祸事。
晋国这时候在干啥?忙着办丧事。晋文公死了,他的儿子晋襄公在举行仪式,等着埋葬老爹。听说滑被欺负了,怒火中烧,秦军欺人太甚,秦晋当年说好的一块儿打郑国,中间秦国放了鸽子,现在自己想吃独食没吃成,反而扭头咬了自己一口,孰可忍孰不可忍。年轻人不会记得上辈的恩情,头脑一热,敢不给我面子,竟然趁人之危国丧下黑手,揍他丫的。
晋襄公穿上黑色的丧服,举哀兵,就在殽山设伏,一举击溃秦军,一个也没跑,还俘获三名首领。可见晋国的势力,要不是一直内讧,早就成老大了。不知道是不是胆子小,不敢杀孟明视他们,怕秦国报负也或许想以此为筹码和秦国谈判,获得利益。幸运的孟明视三人暂时没有被杀。
这时候,救兵来了。还记得原来晋怀公子圉留在秦国的老婆吗?就是后来又改嫁晋文公的那位!这次可是跟着回晋国了。眼光真可以,秦国有能人!秦穆公当年的一步棋终于发挥了作用。这个能人嫁给晋文公后叫文赢,是秦穆公的女儿。现在已经混成晋国的太后了,太后自然是有发言权的。历史总是有渊源的,一饮一啄,有因有果。中国是人情社会,人情世故总是在左右着历史的进程,没有人情,事情就简单了,也就不会充满故事性。
娘家人毕竟是娘家人,现在是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居然找到晋襄公说什么秦穆公对这三人恨之入骨,没有完成任务,还不听招呼,惹下大祸。不如还给秦国,借秦穆公的手杀了这三人,也以免惹得秦穆公不高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又居然,晋襄公答应了,既然已经出手就不要留手,这是几个意思?
好人不好当呀!以后会后悔的。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生是悲惨的,随波逐流看青山,青山依旧在,江湖人已老。晋文公死后,晋国的霸主地位不再,强人政治左右了一个国家的地位,没有超出常人的战略眼光,一个国家的道路必定是曲折的,不一定是光明的。晋襄公很失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