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石长城在丹河侧畔,是一处古长城。在冷兵器时代,长城的作用很凸显,赵国敢要上党就是因为有廉颇和百里石长城。
三道防线,的确是很难吃下。一开始,秦军凭借战斗力拿下了第一道防线,但是廉颇很有经验,单兵作战打不过秦军,但秦军最大的弱势就是远道而来,经不起消耗。廉颇也很清楚,长平之战是国运之战,挺过去,一切太平,甚至赵国可以一跃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挺不过去,就再也没有人能阻挡住秦军前进的步伐。
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很清醒,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战略眼光。起码其他国家没有看到这一点,没有出手相助。
仅有赵国在前线,仅有廉颇在前线。
廉颇很厉害,收缩兵力,退守第二道防线,坚壁清野,死守不出,秦军的攻势发挥不出来。这一守,就是三年。
三年可以改变很多。
其他国家依旧没有变,还是坐看苦笑。赵国却改变了心思,一方面不满意廉颇的不作为,某些领导总想要成绩,一方面因为前一段时期的伊阙之战的胜利,让领导层认为秦军不是那么厉害,是指挥无力,更主要的是有秦国的煽风点火谋略。眼光短浅的赵国丧失了最后一个历史机会。廉颇换成了赵括。
赵括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不要以成败论英雄,但是赵括毕竟年轻,也没有后援。被白起区区二万人从后方突袭夺取了第三道防线,顿时原来的第二道防线丹河和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长城形成了一个口袋,赵军几十万大军成为困兽,形势逆转。秦军攻不破防线,赵军也很难攻破防线,但是赵军人多,又处于胶着状态。
关键时候,就看双方领导人的决心和信心。
赵国的选择是向秦军求和。秦国的选择是既然赵国求和,看来是坚持不住了,得了一个很好的信息,赵孝成王是最大的间谍,呵呵,秦国竭尽所能集合了6万人马赶往前线。区区6万人马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赵国败了。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没有能力对秦军形成威胁,统一天下只是早晚的事情。
杀神白起的功劳,彪炳史册,几百年难寻的人物,可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人手里。悲哀!不仅仅是秦昭襄王的原因,有白起个人的原因,自己的才干仅仅是一种工具,当不能利用时就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