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南正街印象上
和我在宜昌印象里说的那样:34但凡人多的地方,就会有城市;但凡有城市的地方,就会有城墙,但凡有城墙的城市,就会有叫南正街的街道。34所谓南正街的全称如果在城里,应该是南门正街;如果在城外,就是南门外正街,不管怎样,历史上都会有城墙和城门存在,即便是今天没有了城墙和城门,街道的名称却依然能留下来。
有趣的就是,都知道34当阳无处不三国34,罗贯中的一部三国演义中发生在湖北之事有76个,而在当阳发生的就有37个。那部章回小说中有16回52次提及当阳,诗词歌赋198首中竟有10首也是赞当阳的。往事越千年,长坂坡上赵子单骑救阿斗,血染征袍,今天残存的那块34长坂34的石碑令人遐想;当阳桥边便是当年猛张飞34横矛处34,那一人独退曹家百万兵、喝断桥梁水倒流的传说传递着一种强烈的英雄气势;隔岸相望的锦屏山就是一代枭雄曹操观看长坂坡之战的地方,如果不是曹丞相惜才,就不可能成就常山赵子的一代英名。
而在距离当阳城区不远之处,曾经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因为轻敌和过于自信,不得不败走麦城,居然被一帮地方乡勇于临沮夹石今天远安县回马坡擒获,那关陵正殿大门上方清同治皇帝御笔34威震华夏34的金字匾额只能说明武圣关公的过去,34头枕洛阳,身困当阳34以及灵魂在覆船山间高喊34还我头来34、最终被玉泉寺的和尚点化就向世人讲述着盖世英雄的殒落和苍凉。
当阳最有名的土特产有被誉为34远东柑桔之王34的金水椪柑,有个大味甜肉质脆嫩,细嚼无渣的双莲荸荠,有1958年曾经送进过中国农业展览馆的双莲鸡,有被列入国家级地方猪保护品种的清平猪,还有玉泉寺出的仙人掌茶。将当阳的麦黄李子包装成关公李无可厚非,就和现在的关公坊酒和关公文化一样;可是把那种细嫩香脆的白莲藕称作糜城藕,还说是糜夫人尽节殉身后魂魄不散,飘流糜城去寻其胞兄糜芳,曾在那个地方洗过手,使之水变甜、藕变嫩,这样的牵强附会就有些叫人接受不了。
虽然在离开当阳20公里外的地方发现了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3年昭丘县治所在地,也就是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失守荆州,退守的那座南北长600米,宽100米,高30米的麦城遗址,也在另一个方向找到了那个相传为蜀将糜芳镇守江陵时所筑的那座城墙周长约1670米,高6米,总面积约17万平方米的糜城遗址,可奇怪的是,却怎么也找不到有关当阳城墙的历史记载。
好就好在史书上记录了那个字仲宣的东汉大诗人王粲在游览了当时被誉为34天下四绝34的佛教圣地玉泉寺之后,曾经乘兴登上过当阳城城楼,举目四望,触景生情,写下过那首千古名篇登楼赋。他在首段便以优美的文辞描述了当阳的地理形势,赞叹当阳:34挟清漳以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34诗中的34清漳3434曲沮34应该分别指的是当阳境内的沮漳二水。可是有人说,王大诗人登的是麦城,襄阳和荆州也互不示弱,分别考证出王粲的登楼赋说的是他们,就扑朔了。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当年的当阳没有城墙,就不会有现在的南正街,也没有现在的东正街和北正街,更不会有地名上的北门、南门等等。翻了一下手头上的资料,民间传说中自然是有城墙和城门的,可是就是找不到有关当阳城墙的记录,为什么不知道;现在依然存在的那些街道的城门名字又因何而来,同样不知道。好就好在从我收藏的无数历史照片中找到一张标明为34当阳县城东正街东门楼子34的tif照片,虽然无法判断年代,但也就有了最充分的根据。
无意中看见一块明洪武年公元13681398年34夷荆门州当阳县提调官知县34委任监造的荆州城墙砖的文字拓本,才赶紧翻看了当阳的历史变革,也才想起这座城市历史上先后属于过襄阳、荆门、荆州,直到解放后湖北省委鉴于原来的宜昌辖区几乎全是山区,十分贫穷,连百姓生活的粮棉油都不能保证自给,才将相对富裕的鱼米之乡的当阳和枝江划归宜昌地区。就是不知道那张照片上的当阳城墙是不是很久以前当阳在帮荆州修城墙的时候,会不会也顺水推舟也给自己修的那座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