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我国也是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像竹雕在我国也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
竹雕又称作为竹刻,是利用竹子的根部或者是竹节部分,雕刻成一些具有实用性或者是观赏性的陈设摆件。
在这些雕刻成型的竹制器物上,再用精湛的技艺雕刻上多种装饰的图案或者是文字,达到一种比较高的艺术效果。
常见的竹雕多是佛像、人物或者是一些动物之类的,虽然很多竹雕工艺品的体积都不是很大,但是其欣赏价值是比较高的。
因为竹子的特殊性,能够对其进行雕刻是非常不易的,需要有很多雕刻经验以及娴熟的雕刻技艺。
竹雕艺术的起源过于悠久已经无从查询,但是根据历史记载,从六朝就已经出现,但是一直到唐代竹雕才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到了清代,竹雕工艺开始大肆兴起,这个时候的竹雕雕刻技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其技艺的精湛程度甚至超过了之前的朝代。
在逐渐发展起来的竹雕文化当中,涌现出了非常多的竹雕大家。
他们的雕刻技艺精湛,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
这些独树一帜的竹雕大家,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思想构思以及灵巧的双手,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可以说是一器之微,穷工极巧。
大多数的竹雕虽然都是小物件,但是这一器之微,却能够穷工极巧,经过精细雕琢之后,尽显艺术魅力。
特别是在明清之后的竹雕工艺品,因为雕刻名家的涌现,各种独具特色的竹雕,成为了很多文人所珍爱的工艺品。
“这是用珠子做的凳子?墩子吧?”
各种各样的竹制品陈文哲都算是见过了,但是他没有想到,在这里居然还看到了一种竹子做的绣墩!
古代最具女性气质的坐具,就是绣墩。
坐墩属于高坐具椅凳类,历来多为木腔鼓造型。
坐墩平顶微凸,弧腹中空,外壁上下边沿各饰一周鼓钉,故又称鼓墩。
而这种圆凳,一般都是女子所坐。
由于爱美的女子常常在座椅上,装饰自己所绣的丝织物,在它上面覆盖一方丝绣织物,故又名绣墩。
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清晰地展示了五代时期家具的使用状况。
有直背靠背椅、条案、屏风、床、榻、墩等等。
其中绣墩造型如鼓,外用锦缎一类织物覆盖,借以增其华丽。
绣墩座面的形式多样,除圆形以外,有海棠、梅花、瓜棱、椭圆形。
绣墩又有开光和不开光之分,开光是指墩腰上尚有较大通透的光洞。
开光有五开光、六开光。
绣墩圈雕花精致:海棠、竹节、藤蔓栩栩如生,极富艺术感染力。
绣墩在明清两代,较前代有所发展。
明代绣墩在形体上较清代稍大,但和宋元时期的绣墩相比又相对小些。
进入清代,绣墩除在造型上较明代为瘦而显秀雅外,还从传统圆形造型上派生出海棠式、梅花式、六角式和八角式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