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倾却笑道:“这个你并不用太过担心,做是肯定可以做的,至于对于做到什么程度,这个完全可以商谈的,现在可能有一些是接受不了的,但是以后却未必,我们只有将故宫文创做好了,做出价值了,上面才会认可嘛,只要认可了后面就容易了!”
事实上林抚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故宫文创始于2008年的故宫文化创意中心,在前世,严肃的紫禁城到萌萌哒故宫淘宝的转变则是源自2013年。当时,台北故宫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朕知道了”纸胶带瞬间触动了北京故宫博物馆的神经。
于是,后世火到一塌糊涂的故宫文创开启了新的历史格局。
前世2013年,北京故宫第一次面向公众征集文化产品创意,举办以“把故宫文化带回家”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大赛。此后,“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各路萌系路线产品使600岁的故宫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变得年轻。
随后几年故宫不断推陈出新,潮品爆款层出不穷,不断尝试花式营销玩法,600岁的故宫终于活成了网红,不少网友都称严肃的历史文化在网上变得“不正经”起来了。
实际上这是对于故宫博物馆的一种褒义,历史文化是宝贵的,这是毋庸置疑,但是介于历史文化本身的厚重性,受众范围也比较小,甚至对于不少人来讲都是非常的枯燥。
这种枯燥根本就无法像古代学子那般认真而严谨读史。
同理,故宫博物馆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但是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他们只是知道某某文物是国宝,古董很值钱……
然后呢?
其实也就没有然后了,古董是国宝文物,对于社会大众而言这些都好像很遥远,毕竟古董不是那种是个人就可以拥有的。
所以,对于多数人来讲,不属于他们的古董,其中运载的文化就显得鸡肋,读之无味弃之犯罪。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思维和活法,对于枯燥的东西,属于青春年华活力四射的年纪,没有多少人能够真的沉下心来学习这些,唯有可能到了一杯茶一本书就是生活的年纪,他们才会慢慢的拾起这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每每从电视上看到的那些热衷于古董文化的专家,都是老爷爷级别。
由此,很多时候因为种种因素,没有很好继承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总是处于被批判的位置。
动辄就是用‘垮掉的一代’来形容。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决然不是!
其实,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而言,几千年文明是刻在血脉中的传承,对于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又岂能轻易抛弃?
兴趣和学识所致罢了!
每一个年代都有不同的活法,文化的教育适应形势很重要,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是读不通的读物和文化,这并不是年轻人的错。
但是,如果有一种方式可以将历史文化变得趣味化和通俗化,那么就具备弘扬历史文化的土壤,人们对于学习,很多时候是出于兴趣所致。
前世的故宫文创,就很好的结合了这一点,他们每每将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文创的形式让这些文化变得有趣起来,甚至与网络上的梗相结合,这就符合了年轻人的口味。
人都是有求知欲和猎奇心理。
虽然钱钟书说过,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可事实上,人还真就是这样。
当他们对于某种事物感兴趣之后,他们就会追根究底的去探寻,去寻找结果,这就是学习的过程。
故宫文创在大火之后,也的确促使了很多年轻人对于一些历史文化的探究,这不亚于一次教育史上的改革。
相较而言,同样的事迹其实很多,易中天品三国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这个三国不是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而是实打实的三国正史。相较而言易中天品三国在年前人中的受欢迎程度就是要高于历史课本上的历史记载。
这就是创意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