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atcFile = "/www/wwwroot/xin_floatAdc.txt"; 重生四合院,开局是八十年代(唐居易)_196 这跟为他人做嫁衣,有啥区别?(1 / 2)_重生四合院,开局是八十年代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新笔趣阁

196 这跟为他人做嫁衣,有啥区别?(1 / 2)

“海外的法,怎么能管到我们内陆的人?”

乍一听对方说这话,曹志强好一个愣,然后顺口就道:“前朝的剑,怎么能斩本朝的官?”

赵守文也愣了下,然后点点头:“意思差不多吧。”

曹志强摸了摸下巴:“如果我没想错的话,你是想说,海外的版权法,管不到我们内陆来,所以我们在内陆盗版他们的书,他们对我们无可奈何?”

“没错。”赵守文道。

“我们国内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版权法,所以互相借鉴的话,只要原作者的署名别弄错了,别明目张胆的把别人的作品,说成是自己写的,那就已经很好了。

就好比金庸先生吧,他是香江人,他的都是繁体字的海外版,根本就没在内陆正式发行过。

我们把他的繁体改成简体字,在内陆出版,只要作者名字还写他,那就没啥问题。

这总比那些改改书名改改作者名,内容完全一模一样的好。

如此一来,我们还等于替金庸先生扬名,他要知道了,还得谢谢我们。

其实这种情况,跟我们翻译外国名著,然后在国内出版差不多。

您要觉得过意不去,我们可以加个“译本”,这不就行了?”

“译本?”曹志强好笑道,“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这怎么能是自欺欺人呢?把繁体字翻译成简体字,本来就是译本啊。”

赵守文道:“而且总经理,其实在南方,已经有很多大出版社都这么做了。

只是北方这边的出版社呢,暂时还心高气傲,看不起武侠这种东西罢了。

不过我相信,他们迟早会学南方那些出版社的,迟早会出武侠的,毕竟这个是真赚钱。

换言之,出版香江的武侠这件事,我们不做,其他出版社也会做。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做?

至少,出版这些已经经过市场检验的作品,稳赚不赔,不比我们自己出内容好?”

听完赵守文的话后,曹志强没有立刻回话,而是摸着下巴陷入沉思。

倒不是曹志强同意了对方的说法,而是他忽然想起了关于金庸的问题。

的确,前世他就知道,金庸的不光是三个版本,其实版本无数。

只不过,金庸自己认可的版本,确实是三个,分别是连载版,修订版以及新修版。

但其实呢,在八十年代的内陆,金庸的版本数不胜数,不过基本都是没经过金庸授权的盗版。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八十年代的内陆版本中,盗版金庸的出版社,并不是小作坊,而是正规出版社。

比如曹志强前世曾经在旧书网上,就看到过n多正规出版社出的金庸。

像福建人民出版社,吉林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鹭江出版社,五台山出版社……好像至少几十个正规出版社,都出版过金庸的。

不光是金庸的,其他像古龙梁羽生,还有卧龙生之类的,当时也有大量的内陆版本,也都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

换言之,在整个八十年代,盗版港台的武侠,确实不是个事儿,而且盗版这些作品的出版社,还都是正规出版社。

正规出版社的图书质量更好,发行渠道更广,关键价格还很优惠,你私人的黑心小作坊怎么比?

因为曹志强记得,八十年代的各种版本的港台武侠,价格很优惠,一套书的定价才三块左右,就算金庸的射雕,也才五块六块一套。

当然了,那是八四年以后的价格。

因为在八四年十月的时候,国家出台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放松了大量管制,全民经商浪潮开始掀起。

也就是那时候,出版社放开了更多管制,彻底改成自收自支政策,所以很多出版社为了赚钱,才开始放飞自我。

正因为这样,一些八十年代的盗版书,仔细一看出版时间,大部分都是八四年十月以后出现的,原因就在于政策解绑的缘故。

而在八四年政策全面解绑之前,大部分出版社还是吃财政饭,赚多赚少一个样,自己捞不到多少好处,名声还不好,这才缺乏盗版港台武侠的意识。

比如那个著名的《武林》杂志社,这个杂志社是最早在内陆连载金庸作品的杂志社,早在八一年就开始连载射雕,并因此而名声大噪,发行量瞬间就爆棚。

就因为连载射雕,《武林》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杂志社,变成月销过三百万的大杂志社。

可既然情况这么好,后来为何不再连载射雕,还自己停更了?

并不是金庸老爷子对那家杂志社发出版权警告。

而是当地有关部门的有关人士,觉得盗版港台武侠太丢脸,或者说看不惯这种情况,对《武林》杂志社发出“儒雅随和”的劝告,所以《武林》才停更了射雕。

《武林》杂志社可是广州的,是一向比较开明的南方杂志社。

连南方的杂志社都这样,北方的出版社杂志社更是可想而知。

但《武林》毕竟开了一条口子,让港台武侠被广大内陆百姓所知。

而有了市场,自然就有需求。

于是后来,一些比较开放的、正规的、南方的出版社,就开始偷偷出盗版的武侠,发行量却不多。

正因为这样,才物以稀为贵,一套射雕英雄传,此时就敢买肆拾元。

一直要到八四年以后,到处都是盗版武侠的时候,价格才被瞬间打压下来。

可也正因为这样,八四年之前的盗版金庸,在后来的旧书市场上才价格很高,就因为数量少,还很有纪念意义,形成了稀缺属性,跟猴票的性质差不多。

就是说,在整个八十年代,由于国内版权意识淡漠,所以国内正规出版社抄袭海外的文学作品,根本不受任何约束,这就跟印度仿制药的情况差不多,甚至更直接粗暴。

这种现象,好像要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国内的著作权法正式公布,局面才有所改观。

到了那个时候,各大正规出版社因为法律跟政策所限,不再干盗版了,这才有私人作坊的生存空间。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九十年代以后的盗版书,质量明显不如八十年代的盗版书。

原因就在于,八十年代的盗版书,那都是正规出版社去做的。

想到这里,曹志强才恍然大悟,明白为何这时期很少有三无劣质盗版书了。

原来,不是这时候的老百姓更有版权意识,只买正版书,而是因为正版书价格便宜质量好,导致私人书商争不过正规出版社。

正规出版社的印刷设备更好,排版更好,插图更好,出的图书质量更好,价格还特便宜。

除此之外,正规出版社还有正规的发行渠道,有更大的议价权,所以同等价格下,正规出版社的利润更高。

反观那些没正式执照的三无出版商,他们没有发行渠道,或者就算找到发行渠道,议价权也很低,所以为了赚钱,只能从图书质量上下手。

图书质量差,价格还不便宜,老百姓自然会用脚投票选正版。

同样都盗版,私人盗版商,怎能斗得过正规出版社?

等等,问题的关键好像不是这里。

想到这里,曹志强忽然灵光乍现。

没错,问题的关键,确实不是盗版海外对不对的问题,而是著作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