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湖口对面的远山之上,一队黑衣亮甲的护卫,簇拥着一大一小两名锦衣公子,年龄偏长的那人风姿俊朗、气定神闲的背手而立。年龄偏小的虽有稚气,但眉宇之间也自有一番气度,只见他惊呼道:“大哥,你快看,那蛟龙不见了”。
年龄偏长的锦衣公子点了点头说道:“看来简寂观通玄先生卜算的果然没错,洞庭湖的哪尾蛟龙竟然真的游到这里了“。
“大哥,那我们还不赶紧去抓住它,万一被萧子良先获取龙珠,我们可就有大麻烦了”。
“无妨,无妨,这老蛟已经修炼数百年了,差一点就能阴神出窍,渡劫飞升,岂会没有一点本事,况且,那龙珠也需十五月圆之夜,才会被这老蛟放出来吸收月华之力,我们且先去简寂观,待你行了拜师之礼后,召集观中高人,一并前去抢夺”。
接着那年长的公子又深深的看了一眼唐玄录和西域和尚,话锋一转道:“不过刚才那一僧一道倒也有点本事,能够在那蛟龙及其爪牙之下,一点不伤,若有机会,倒也不妨接触一二”。
且说,唐玄录听到那西域和尚是菩提达摩后,顿时愣在了当场,他曾经在火烧少林寺幻境中担任过少林主持,怎会对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不熟悉,心道:“怎会是菩提达摩,这位不应该是梁武帝时期才来到中国的吗?难道是另外一个人?“
于是他装作没有听说达摩名号的样子回道:“幸会、幸会,今日得见达摩大师真是三生有幸,不知大师师从何人,从哪里来,又往何处而去呀。”
达摩双手合十,接着一礼道:“阿弥陀佛,这位恩公,我师乃是楞伽宗求那跋陀罗,此次前往江州,乃是受净土宗邀请,前去论法,不知恩公又是何人,要去哪里呀?”。
听了达摩的回答,唐玄录不由的在心中合计。“历史上,达摩东渡中土是在梁武帝年间,达摩之师确实是求那跋陀罗,而且是来到中国后拜的师父,但历史又记载求那跋陀罗逝世于南朝宋末年,中间差了整整40年时间,看来眼前的达摩才是真实的历史。“
想到这里,唐玄录不由的摇了摇头,但看到那达摩和尚仍在低头施礼,他赶紧打了个道门稽首道:“失礼了,失礼了,我乃茅山鲍玄录是也,号太玄道人,此次前往江州,乃是去简寂观有一要事”。
“哦!原来是玄录道长,这真是巧了,你要去的简寂观,与我要去的东林寺均在那庐山之上,不若大家一起同行,也可交流一二,如何?”
“荣幸之至”。
”不若,我们先比一下脚力“达摩抬眼微笑。
“大师先请”唐玄录亦是重重的点头。
接着,就见达摩和尚轻抬左脚,顿时出现在了10米之外。
唐玄录随后也运起陆地飞腾术,脚尖轻点草叶,身体就像凌空虚渡一样跟着飘了过去,只留下悠悠的声音“三弟,你且自己渡江绕行去简寂观吧,我先行一步”。
一轮明新月当空照,两点人影冷山岗,此时,唐玄录和达摩正在山颠之上相对而坐。
唐玄录双手抱拳:“大师,您佛法精深、神通无量,玄录佩服佩服“。
“施主也是客气了,你我这次算是平手,不若我们坐而论道如何?”
“善,小子不才,先请教大师一二,何为佛?”
达摩双手合十道:“佛是大觉义,就其德以立尊号,此无具体人,又名曰智觉,自觉觉他。觉之圆妙者也,又名一切智,觉知一切法之事理,了了分明,无有迷惑,故称曰佛。”
“那为法?”
“法者,轨持义。轨谓轨范,能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合此任持自性轨范物解两义,即名为法。”
听了达摩的回答,唐玄录不由点了点头,此等回答虽无新意,但也算是中规中矩了。
这时达摩也开始提问了:“施主,你道门以道为名,以道德经为本,那又何为道呢?何为徳?何为道德?”
唐玄录想了一会回答道:“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徳乃厚德。道是体,德是用,所谓道德即天地万物、人心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