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几天,沈倾但凡有空,就和林抚几人泡在苏婵的工作室里,一直到了第五天。
五天连轴转,总算将故宫的元素融入到了第一款服饰中。
第一款服饰是旗袍。
坦白说,青花瓷旗袍并不算什么很有创意,不过因为苏婵团队的专业性,将青花瓷元素和多种国粹文化以及传统工艺融入在内,也算是一件较为有特色的设计。
在苏婵等人手工剪裁制作样品成衣之后,沈倾又带着苏婵马不停蹄的来到故宫博物院,约见了单院长将这款旗袍带去给他们研究。
整个过程还是非常愉快,单院长也表示出了自己的满意,于是服装这间是没有了任何悬念,甚至沈倾还提出如果苏婵工作室有需要,故宫博物院这边也要承担顾问角色,为苏婵工作室提供文化上的支持。
而单院长则开玩笑的要求沈倾以后也要承担故宫文创的开发顾问,沈倾也没有拒绝,表示自己在业余时间也希望能够为弘扬祖国文化做贡献。
双方对之前的合同再次做了个补充,同样的谢绝了单院长的进餐邀请,出了博物院后,沈倾拖着一身的疲倦直接和苏婵告别。
这一个礼拜,他全部睡眠时间加起来不到十小时。
经常是围绕在林抚、宁嫦曦还有苏婵三人旁边,每每是这边结束之后那边就来了电话,要么就是在苏婵工作室里和她们几人研究这个项目的细节。
拖到深夜回来,他还得着手写剧本。
这个剧本不同于舌尖,舌尖上的中国沈倾看了好几遍,出于第一次对一部纪录片感兴趣,所以沈倾也会经常去看网络上的那些大神分析。
所以记忆非常深刻,剧本写着也非常的流畅,加上有金手指的帮忙就更轻松了。
可是这不关于博物院的纪录片则不同,虽然这不纪录片比之舌尖上的中国更短,也更为精彩,可是沈倾就只看了一遍,所以有些细节还是记不清楚。
金手指优化产品方案是有门槛的,如果评级不够这个任性的金手指是直接就罢工。
所以沈倾这些天是绞尽脑汁,全力在回忆这部纪录片的种种,甚至有些自己想不起的地方会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进去。
他对于自己的想法并不敢打包票,也没有一个标准去判断是否可行,不过只要剧本达到了金手指的评级,那么即便是一些有瑕疵的地方也会被金手指修正。
这就是外挂的强大之处。
沈倾回到自己住处之后,直接把自己甩在床上,静静的合上眼,手上轻柔的按着眉心和太阳穴。
大概十分钟,沈倾不得不打起精神走到洗手间去洗了把脸,然后泡上一杯茶,一手捧着茶杯一边看着电脑上的剧本。
虽然是故宫博物院的纪录片,可是重点围绕的却并非古董的鉴赏,这种知识太过深奥,弄出来估计也没多少人看的懂。
这部片子另辟蹊径,重点描述的是工匠修文物的故事,前世这部片子历经5年的项目调研,4个月不间断的纪实拍摄,总长却只有区区三集,每集展现的都是文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
不错,这部片子就叫《我在故宫修文物》。
相对于冰冷的文物,工匠和工匠们的精神与故事,更为符合人们的价值观。这部片子将严肃的工匠精神讲得细腻、温软且富有人情味。相比更多奇观色彩颇重的纪录片选题,沈倾更喜欢片子里说的那句从“格物”来“致知”,人们用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身。
富有权威的人民日报就曾高度评价过这部片子,称《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有温度的纪录片。片子中没有板起面孔说话,没有像说明书一样介绍与修复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是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