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相比起《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金句也是可以美到哭的,比如: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与千百年前进行对话的特殊职业和生命体验。
在人们认知中的故宫,富有历史的神秘色彩,然而在这部片子中,却显得异常的惊艳。
全片讲的虽然是工匠们修文物的故事,不过修文物这个动作,刚好勾连起了古与今两个时空,传递着古人和今人的对话,寓远大于绵巧。
前世,这部记录片在播出后热度非常高,豆瓣评分达9.4分,超过了当时的热播剧《琅琊榜》,还超过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国内纪录片第一。
要知道《琅琊榜》播出的时间,人们都习惯了网络而渐渐的远离了电视,虽然每家每户都摆放着一台电视机,可是真正能够放平心态去好好看电视的,那是少之又少。
然而《琅琊榜》却在当时创造了收视奇迹,成为一部现象级的电视剧。
虽然现在这个年代,没有人认识《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即便是沈倾捣鼓出来之后稍有瑕疵也并不会差到哪去,不过沈倾却不想这么草率。
既然前世它能够超越舌尖,那么在这一世沈倾就不允许它会比舌尖差。
虽然,这一世这两部纪录片都会在沈倾手上产生,在别人看来不过是沈倾的左右手在打架,可在他看来,优秀就是优秀,别人不知道这两部纪录片的出处,他心里却一清二楚。
说他矫情也好,做作也罢,总之这已经成了他心中的一个结,如果不能原原本本的还原或者超越,那么他宁愿暂且搁置。
或者将这个剧本的草案原物奉还给原来的主创团队,让他们通过他们自身的专业去完善这个剧本。
当然,这是到最后逼不得已的选择,现在沈倾还是想在加把劲。
事实上,《我在故宫修文物》和《舌尖上的中国》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多共融的地方,舌尖表面说的是美食,实际却是生活、民俗、乡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规律。
而《我在故宫修文物》表面讲的是修文物,实际却是工匠精神、个性,是穿越时空的对话,是古往今来的情怀,是“庙堂”与“江湖”的互动,是传统中国“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中唯一传承有序的的阶层“工”的信仰密码、技术沿袭与变革……
这些,这一切,在沈倾的脑海中翻转,不断的翻转。
沈倾轻轻的合上眼,慢慢的沉下心,将自己的思绪慢慢的代入进去。
也许是一刻钟,也许一个小时,好像又是很久很久……
他睁开眼,手放在键盘上,缓慢而有力的敲打着键盘,电脑屏幕上一个个方正而雅圆的文字,欢快的跳跃在屏幕上,似乎也在为着一部史诗级的纪录片即将诞生而雀跃。
天边再一次泛鱼肚白,沈倾一如往常一般揉了揉眼,喝上一口冰冷的茶水。
然后将剧本导入到自己的金手指中,满怀期待的看着那台P40。
一会,高清的屏幕上跳跃出:评级五星。
沈倾重重的呼了一口气,然后将茶杯放在桌上,自己默默的爬上床躺着。
一会,沈倾发出“嘿嘿”一笑的声音。
而后,屋子内便只有轻轻的呼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