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值得参观的地方,村民的特色民居、民俗陈列展览、房前屋后的菜园、山上种的树、地里种的土豆......”杨玉茹说。
程昭昭对她说的民俗展览特别陌生,至于民居、菜园、树、土豆,还能够想象一点点。
“什么叫民俗陈列展览啊?”程昭昭问杨玉茹。
杨玉茹回答:“为了迎接外来的游客,这个村在村委会驻地,专门腾出一间屋子,开辟成民俗陈列室,把村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劳动工具,进行展览。”
程昭昭耐着性子,好奇地问:“好看吗?”
“好看,”杨玉茹说,“那些锄头、犁耙、磨子、马灯、吹火筒、弓箭、蒸笼、铁锹、家织布,全从民间征集而来,越是普通的东西,越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这就是山区农村的生活场景,你在大城市,肯定看不到这些。”
想想也是这个道理。
程昭昭由蹲着变成了站立。
他手拿手机,扫视一眼达庆健身会所的大厅。
这里的一切,与杨玉茹介绍的大巴山农村的一切大相径庭。
这里,透露出商业化下的城市富贵气息。
杨玉茹所说的原始农具,扑面而来的是贫困的信息。
什么叫贫困?
在城市,有城镇居民吃低保的说法。
那些城市的平民,在政府的关爱下,每月领取政府发放的低保救济金。
大概,这就是城市的贫困户。
程昭昭的一位邻居,就是这样的低保户。
他对城市贫困户的理解不难。
至于杨玉茹说的大巴山区贫困村,程昭昭只能像听天方夜谭一样,神游一番了。
程昭昭猜测,此刻,杨玉茹正闲着无事,才这么淘淘不绝地与他闲聊着。
听得出,她对她所看到的新农村,充满了热情洋溢的赞美。
言语之间,透露出一种信号,那个地方是值得一看的地方。
程昭昭心想,如果哪一天,能够有机会去大巴山区,一定要去杨玉茹神往的那个村庄看一看。
“你还看到了什么?”程昭昭又问她。
“我还看到了这里的扶贫干部。”杨玉茹说。
“什么叫扶贫干部?”程昭昭问。
杨玉茹说:“就是上面下派到贫困村的帮扶干部,专门帮扶贫困户脱贫而来,这个村就有一个扶贫干部,他是驻村第一书记,很年轻,有活力。”
“他与村干部有什么不同?”程昭昭问。
“扶贫干部是城里的公务员,村干部是村上的农民,这是他们本质上的区别。”杨玉茹回答。
程昭昭依稀记得,电视新闻上也讲过扶贫干部,提到过第一书记。
程昭昭根据自己的理解,“扶贫干部”是一个大概念,“第一书记”是一个具体概念。
大概,“扶贫干部”包括“第一书记”,但是不局限于“第一书记”,它是参加扶贫的所有干部的总称。
程昭昭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问杨玉茹,自己的理解是否有误。
杨玉茹称赞他,理解非常正确。
“小茹,第一书记到贫困村扶贫,他要做些什么事儿啊?”程昭昭问杨玉茹。
他对第一书记充满了好奇,认为他们是一个值得探导的群体。
杨玉茹没有立即回答程昭昭的问题。
过了一会儿,她这样说道:“从2015年开始,我们国家就从机关单位抽调干部,向全国贫困农村派出第一书记,第一书记的数量非常庞大,他们到了贫困村,驻扎在贫困村,了解当地的贫困情况,为村子的脱贫提供具体指导。”
程昭昭听着她的话。
他心想,她走上了工作岗位,说的话已经与学生时代说的话,大不一样了。
她现在说话的语气,俨然有了不一般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