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行驶了多少路程,来到一个两山夹道的地方。
山势特别陡峭。
山坡上,裸露着岩石,鲜少植被。
只有在一些岩缝之中,伸出几根藤蔓或者杂草。
山谷下,有一条小溪流。
溪流很清澈。
溪流两边全是被冲刷出来的石块。
这里见不到耕地,看不到庄稼。
在程昭昭的眼里,山显得那么的荒凉,水是如此的沉静。
在这幽深而静秘之地,给人的印象就是相当偏僻,简直就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相对于成都平原土地的肥沃,这里的山是如此的贫瘠。
程昭昭根本没有看到,可供农作物生长的土壤。
正在程昭昭想倒抽一口凉气的时候,彝家山寨到了。
车队拐过一个急转弯,彝家山寨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位于谷底的山寨。
依左右山势形成天然的屏障,前面修了一道山门。
山门的形状,有点类似于汉族的牌坊,上面又画了五颜六色的图案,有少数民族风情。
山门的正上方,写有“彝家山寨”四个大字,并且用汉字和彝文两种文字标注。
他们的车队停在山门外,十三个人从车上钻了出来。
十辆车牌号A字开头的汽车,排成一队长列,显得蔚为壮观。
紧接着,又来了一些车子。
从那些车子上走下来的人,拿着摄影器材,一看就是前来釆访报道的记者。
程昭昭他们没有立即进寨,而是站在山门外观看。
到了上午九点钟,放在山门囗的一对大音箱响了起来。
音箱里传出了欢快的音乐声。
山谷中通向彝家山寨的唯一那条公路上,走来了乔迁新居的彝民。
老老少少的彝族男女,背着包裹行李,手牵着手,笑着而来。
有一位记者拦住一位彝民,问有什么感受?
那个彝民说:“今天搬家,我们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服,高高兴兴搬一回家。”
这位彝民带着一位妇女和一男一女两个儿童,看起来像四口之家,记者一打听,果然是四口之家。
记者问扶贫政策好不好?
被釆访的彝民说:“当然好啊!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这辈子能够从破房子里面,搬到这么好的房子里来住,我举双手赞成扶贫政策啊!”
程昭昭听到“扶贫”二字,才领悟到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彝家山寨,就是当前电视中大力宣传的扶贫工作。
原以为他的电商事业与扶贫工作相距太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哪知置身在此地,他竟然成了扶贫工作成果的一名见证者。
谁说程昭昭与扶贫工作没有联系呢!
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走在时代的潮头,必然将成为时代的骄子。
记者问彝民是否知道彝家山寨里面的新家是什么样子?
“我知道它是什么样子啊!”彝民兴高釆烈地说,“前两天,我就带家里人走了十多里山路,专门来看我们的新家,看!新家就在里面!”
彝民抬起左手,食指向彝家山寨的大门内指。
记者弯下腰,问彝民身边的一个小男孩:“小朋友,你到里面去过吗?你看到新家了吗?新家是什么样子呢?”
小男孩瞪着一双乌黑闪亮的大眼睛,有些羞怯地望着记者,笑而不语。
彝民说:“山里孩子不常见生人,胆子小。”
记者转向小男孩旁边的小女孩,微笑着问她:“你是他的姐姐吧?你说说,新家是什么样子呢?”
小女孩脱口而出:“大砖房!”
“哦,是大砖房,大砖房是什么颜色的呢?”记者又问她。
“白色。”小女孩回答。
记者问小女孩:“新家好不好?”
小女孩说:“好。”
记者站直身子,问这一家四口人是不是都认为新家好?
彝民说:“我们都认为新家好啊!”
记者请彝民全家在彝家山寨的大门口留个全家福影,彝民很爽快地答应了,招呼妻子和儿女们站好了姿势,记者为他们拍下了合影照。
记者为这一家人拍完了全家福照,跟着这家人往彝家山寨的大门内走,边走边与他们进行交谈,很快就走进大门里去了。
路上,行走的彝民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像过节一样,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满脸的笑容,迈着轻快的步伐往前行走。
队伍中,出现了两个穿彝族服装的男青年,他俩手捧葫芦苼,一边吹奏葫芦苼这种民族乐器,一边随葫芦苼传出的音乐踢脚舞蹈。
音乐和舞蹈感染了路上的行人,许多人跟着舞蹈起来。
刹时间,彝家山寨大门囗热闹非凡,汇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这种热烈的气氛成为大山中奇特的景象。
程昭昭感叹地对朱逸凡说:“看来,我们不虚此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