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儿,将准备的东西拿来。”
碧儿取下背在肩上的包袱,递给了李母。李母结果后,交给了李晓升,口中说道:“晓升,去吧,家里的事情就不用你操心了,该吃就吃,不要舍不得银子。”
“知道母亲,你们回去吧,碧儿,照顾好握母亲。”李晓升对着自己的母亲说完,又对李母身后的碧儿嘱咐道。
碧儿点了点头,想要说一些保重,照顾好自己的话,可是看到李母,又将话咽了下去,口中答道:“放心吧。”
李晓升仔细的看了几眼碧儿,转过身离去,碧儿望着李晓升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的祝福着。
当看不见李晓升的背影时,李母转身说道:“碧儿,现在晓升的学业到了最是关键的时候,你以后不要过于和晓升在一起,知道吗?”
“知道了,母亲。”
“知道就好。”李母离开后,碧儿又看向李晓升离开的方向。
……
李晓升一路上平安无事的来到县城后,经直的奔向县城的县学,拜访了老师一番,老师考教了李晓升的学问,勉励了几句,李晓升就离开县学。
走在大街上的李晓升,想到老师说给自己的话,让自己参加今年乡试的科考在回去,这些时日,就在他那里学习备考。可是现在离乡试还有一月有余,自己要在县城待这么久,不知道母亲和碧儿在家会不会担心,还是找人带信回去吧。
李晓升来到同窗家的书店,这书店不仅卖书,还带帮人寄家书。
沿着街道,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书店的门口。书店的门上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写道:书店。门口处坐着一位老先生,这老先生是专门在这里帮人写信的,听说年轻的时候考取过秀才,可未能考取举人为官,随着年龄,迫于无奈的老先生就靠给人写信为生。书店里有着一个小厮,小厮正在搭理书店里面的卫生,看见进来的李晓升,马上停下手上的活计,来到李晓升的跟前。
“客官,你是要……”小厮弯着腰说道。
“我要写一封书信,寄望家里,不知可否。”
门口处半睡半醒的老先生听到有人说要写书信,立马睁开眼睛,可是看见的是身穿儒生服的李晓升,失望的摇了摇头,又睡了过去。
“可以可以。”小厮连连回到。
“那为我准备纸笔,稍后一并给钱与你。”李晓升说完后,小厮就进入里屋,不一会儿,就拿出了笔墨纸砚,观其成色,也是经常使用的。
铺好纸张,小厮研好墨,李晓升就开始书写起来,信中先是写拜访老师。老师对自己的认可,同时也提到老师让自己参加了乡试再回去,希望母亲大人不要挂念。最后写到保重身体,不要想念自己。
写好收笔的时候,身后传来一声喝彩:“晓升兄不仅文采好,在外求学还挂念家中,可谓大孝子啊。”
李晓升奇怪是谁,转过头去,一个同样身穿儒生服,脸上白白净净的,脸上的肉比较多,手那折扇的公子,这人不是他人,就是李晓升的同窗,也是这家书信的背后主人。
“还请晓升兄勿怪,不小心看到了晓升兄的家信。”刘文若拱手作辑道。
“不碍事,不碍事,就一些家常。倒是刘兄你,今天怎么来这书屋呢?”李晓升奇怪的问道。
“今日过来看看,看晓升兄信里的事情,晓升兄这是要参加乡试啊。”
“是的,老师让我这一个多月留在城里,不要回去,让我经常向他讨论学位,可担心家里人。就来写封书信带回去。”李晓升解释道。
说完李晓升从怀中掏出铜钱,小厮正要接过李晓升手中的铜钱,刘文若开口打发小厮下去。小厮见自己的东家这么说,也没有多要,转过身后离开了这里。
“文若兄,这怎么行呢?”李晓升焦急的说道。
刘文若抬手阻止了李晓升讲话。口中说道:“晓升你这就见外了,同窗之间怎么如此见外呢?”
被刘文若这般一说,李晓升也不好多说,只有谢过刘文若。
“不知晓升兄这几日住在哪里?”刘文若又问道。
李晓升拱手作辑一下,回道:“这到乡试的日子,也只有找个客栈住着了。”
“这怎么能行,不如晓升兄去我家住吧。”不等李晓升拒绝,刘文若又说道:”顺道向晓升兄请教一些问题,不知晓升兄是否看得起小生。”
刘文若这样的话说出来,哪里是让李晓升可以拒绝的,只见李晓升在次拱手作辑谢道:“如此就多谢文若兄了。”
“晓升兄哪里的话。”说完拉着李晓升的手一同离去。